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业的比较利润较高,但农民的农业收入却很低,产生这一悖论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农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消除高农业比较利润与低农民收入矛盾的出路在于正视农民兼业,引导兼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专业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途径主要包括: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地规模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建立中介服务机构,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实施激励农地流转的政策法规,促进农地适度集中;降低农地的生活保障功能,免除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挥其在农地规模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内部动力主要来源于农地比较收益降低导致的农地流转的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促进、土地规模效益的驱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丰厚利润的吸引等几个方面,我们应当抓住时机,适当地推行一系列发展农地规模化的外部措施,内外因相结合,推动农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3.
在农地规模化流转的过程中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和构建极其重要。文章从宏观的制度环境是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基本前提、微观的流转规范是促进规模化流转的必要条件、政府的服务制度是农地规模化流转的重要因素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农地流转、农地规模化发展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对策,力图为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法国主要从采取激励性的、调控性的农地规模化流转措施、实行装备现代化的农地投入模式、建立公司化运作的生产组织、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策略等方面摆脱小农式经营,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其中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应该借鉴法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和首批土地确权试点省份,利用补贴政策引导农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一定程度实现了政策目标,但却出现"非粮化"和农地流转率偏低等难题,为此,从土地流转补贴角度提出建立粮食生产各环节经济激励机制,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禁止流转土地"非粮化",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效能,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指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产权不清、农地流转不畅、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是阻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应该通过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略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制度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其中规模化经营是基础。但是,中国在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机制。现阶段中国农业不具备广泛推广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中国推广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能脱离中国农村实际。一、现阶段土地收益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离不开土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规模经营是以土地的集中使用为前提的。在我国目前土地以家庭经营为主、农村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土地集中使用必然要求大量农民离开土地b现阶段农民是否能离开土地呢?这里有一种矛盾:一方面,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地由于承担着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必然导致土地使用权的均分。但温饱目标之后农户开始追求市场化收益,却面临着交易成本过高的局面.有资金实力的实体则受困于地权制度而无法实现土地的市场化集中。在现行制度安排下,较低交易成本和较高组织效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就是将农业生产环节纳入企业内部,使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过程成为由市场化不断转化为企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市场机制下的农地规模经营以从事高效农业为目的,而直接补贴制度致使传统农业的规模经营成为可能。直接补贴制度所引致的传统农业规模经营并未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农民整体收入增加之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反而产生了财政补贴的大量耗费、农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及农村不稳定隐患等不良后果。为了提高农地规模经营补贴制度的有效性,农地规模经营激励制度应变直接补贴制度为间接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南省各地市及省直管县数据分析发现,农地流转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且呈现区域差异性,不利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经济学范式分析农地流转滞后的形成机理,认为农地供给不足,或者农地需求不足均会导致农地流转滞后。根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市及省直管县的农地供给和需求状况,验证了各区域农地滞后是由农户供给不足,或农户需求不足,或经营大户需求不足造成的。应该针对性选择多元化经营主体,在农地供给不足但需求充足时,发展农户合作组织;在农地供给充足但需求不足时,培育经营大户和资本企业;在农地供给和需求均充足,适合发展多种经营主体相结合;在农地供给和需求均不充足时,培养经营大户带动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2.
农地流转通过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地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增强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但在流转所生利益的分配上却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契约出让方——农民的利益遭到严重的侵害。因此,在农地流转中,应加强政府的引导、监管和服务职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的维权意识;加大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培育,以实现农民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农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耕地抛荒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确保社会安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就必须加强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探索土地流转的创新形式,这对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农村实践剖析了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多种形式,并提出了流转的创新形式:业主 农户。  相似文献   

14.
鲁西北平原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它促进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符合20世纪末广大农民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它本身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出来。大户规模化经营、农地股份合作制、集体合作社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是鲁西北平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农地规模经营陈富春,郭锐一、规模经营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典作家在论述农业问题时曾指出,我们不应含糊其辞他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应科学他讲,“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就是说,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近期和长期两个角度阐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指出近期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扩大,不仅要受有限土地资源的约束,而且有可能与我国近期发展农业的基本经济目标发生冲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进行农业微观基础创新,建立农地合理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在实践中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外资农业规模经营中土地流转方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外商参与农地流转机制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河北省农地流转规模与推进力度高度相关,流转示范区地方政府多深度参与,流转价格较高,经营主体渴求政府扶持政策,但规模经营效率并不明显。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大规模粮食种植风险较小但收益很低、非粮化种植引致更大经营风险、农户对流转风险估计不足、针对规模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匮乏、雇工管理困难、"农地股份合作社"缺少合作内涵等问题。因此,必须正视当前土地流转蕴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风险,因势利导,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两权分离以及由此形成产权上的双重残缺。这对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改良土地等都是不利的。不能有效地促进中固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双层所有权意在对农地所有权进行田底和田面两个层次的分割,在分割所有权的基础上,赋予农民一种完整的农地产权,以此突破中国农地制度在所有权改革上的瓶颈。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农地流转,发展土地市场和农地规模经营以及推进中国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力的监督问题,使得规模化经营者在选择雇佣经营或外包经营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在监督困境不可避免且当下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之时,经营者可以将雇佣劳动力的监督成本视为其经营成本的一部分,通过对比成本创新与质量创新的成本收益,进行农业规模生产的范围选择。在成本-质量创新的双目标任务下,生产单位受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影响,标准化程度较高时,经营者有成本创新的偏好,其生产呈现出规模效应;反之,经营者更愿意追求质量创新,将生产范围缩小到农户家庭等较小的生产单位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