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者周宁的著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大概可以为我们理解国民性话语背后隐藏的殖民本质提供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视角,本文通过解读周宁的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关于中国的国民性话语是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的服务于他们殖民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而与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和特征没有关系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吕红菊 《考试周刊》2011,(49):229-230
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的著作《中国人的特性》和《中国乡村生活》以对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和中国人性格的细致描写和尖锐批判为特色,是其中国观的代表作,对中国学人研究中国国民性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一元现代性话语霸权,克服了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理论困境的一种多元现代性话语,在整个现代化理论发展和批判史上因其独特性而凸显出他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4.
塔伊布·萨利赫被认为是一位探寻中西方矛盾及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政治"性作家,他的《北迁季节》是对他"政治"性作家的头衔精确详尽的阐释。尝试对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进行解构,对文化殖民的强有力反击,并对西方殖民话语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5.
吴永 《天中学刊》2009,24(6):116-119
"国民"话语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源于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诉求.作为近代知识精英的杰出代表,梁启超和陈独秀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参照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建构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权利自由观念的"国民"意象."国民"话语本身内在地涵盖了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刻画和标识了民众的政治维度,促进了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化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6.
《马来狂人》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茨威格以热带丛林中的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德国医生惊心动魄的离奇故事。在小说中,作者基于东方学话语视角对东西方进行对比,塑造了一系列近代东方人形象,对亚洲热带丛林这一异国地带进行了想象,通过对东方的表述构建了西方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7.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近代中国诸多爱国思潮的一种,其中以邹容的有关思想最为深刻,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邹容也由此成为近代中国倡扬国民性改造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革命军》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邹容的国民性认识作了阐释,并指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下,邹容的有关认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近代中国诸多爱国思潮的一种,其中以邹容的有关思想最为深刻,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邹容也由此成为近代中国倡扬国民性改造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以《革命军》为主要对象,对邹容的国民性认识作了阐释,并指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下,邹容的有关认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冯正斌 《文教资料》2010,(13):16-17
通过分析《蝴蝶君》中被遮蔽的女性性别扮演和西方强势传统及其后所代表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本文作者对《蝴蝶君》“解构”或“不完全解构”等定论作出强烈质疑,并且认为剧本真正具有的是“伪解构”本质.不仅加重了西方对东方的固有偏见.而且是东方主义在新时代依旧顽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著名代表。他最早比较系统地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介绍给中国人,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1897年10月他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通过该报进行维新宣传,直至1898年9月百日维新后报纸停刊,前后将近一年时间。这一时期,严复对报纸倾注了大量心血,使之与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南北呼应,成为北方宣传变法维新的主要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2.
对西方文明的幻灭感使劳伦斯本人对寻求一片未被基督文化所污染的净土怀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急切地想要逃离他的社会,从异质文化与种群中寻求再生。这种对文化他者的激赏与对本位文化的反思使他在后期作品中能够挑战与解构西方基督文化中心论,表现出强烈的反殖民主义倾向。在阅读其后期小说《羽蛇》时,可以感受到劳伦斯强烈的反殖民话语。  相似文献   

13.
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后备力量成立,其机关刊物《先驱》半月刊是各地青年团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材料。为指导国内革命实践、打破西方话语陷阱、加强组织思想建设,《先驱》半月刊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构建,在指导思想的争论、救亡方式的选择和宣传工作的推进中,初步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话语、革命话语和传播话语。期间,《先驱》半月刊从话语内容、话语导向、话语阐释和话语影响四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构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思想地位。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A2):21-22
话语代表着权力,正在崛起的中国欲超越西方话语霸权,建构自己的传媒话语体系,就必须进入西方话语系统、注重口语修辞、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建构具有自我书写权的传媒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汤亭亭在《女勇士》一书中,既有对"东方主义"话语的建构,同时也有对这种话语的解构。我们可以从小说塑造的几位中国女性形象入手,解读这两种活动的具体操作。《女勇士》所反映出来的"东方主义"话语与其对立面"西方主义"话语都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只有东西双方不再妖魔化对方,才能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西方出现了大量描述中国的文献,带着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对中国国民性的评价多为负面。本文从当时影响颇大的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入手,分析十九世纪外国人对中国国民性的描述的通病以及误解产生的原因,思考今天在国际汉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吸取历史教训,避免误解、增进理解,面向世界塑造和展示真正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围城》是一部以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作品的叙事话语风趣诙谐而寓意深刻,承接着鲁迅暴露国民性的主题。其含蓄蕴藉的象征,精辟的比喻,辛辣的讽刺等照示了《围城》的话语特色,增强了文本细读方法解读其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从1840年中国近代化开始,外国传教士逐渐感兴趣和专注于探讨和研究中国国民性格问题。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除了对中国人性格做了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外,也充分挖掘了中国人性格中的积极的价值。他以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偏见主张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这引起了以辜鸿铭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的强烈愤慨,但同时也受到了鲁迅等关注民族反省的有识之士的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19.
启蒙母题叙事的双声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的一部经典性作品,《马桥词典》在叙事上具有一种双声对话的复义结构,具体表现在:(一)在言说启蒙话语的同时,用马桥话语解构启蒙话语,(二)将祛魅与含魅这两种逆反的叙事意向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母题创作。  相似文献   

20.
“国民”话语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溯源于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诉求。在此过程中。以梁启超和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于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参照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建构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权利自由观念的“国民”新意象。“国民”话语本身内在地涵盖了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刻画和标识了民众的政治维度,促进了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化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