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妈妈的回忆     
<正>课文《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铲地、栽花……她的童年快乐又自由。然而,我的妈妈却从未和我提起过她小时候的事,她的童年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决定借助老师布置的口语交际作业走进妈妈的童年。“妈妈,老师让我们了解家长的童年是怎样的。”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2.
一、回顾导入,再进祖父的园子师:上节课和同学们聊了许多童年往事,这些美好的记忆让我们回味无穷,今天我们继续走近作家萧红,走进(指着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师:通过上节课学习第1、2自然段,还记得在童年萧红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吗?板书:活力过渡:课文还有一节也是写园子里景物的,找一找(13小节)?看看在童年萧红的眼睛里,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设计意图】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作者萧红  相似文献   

3.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述了“我”小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跟随祖父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笔者认为,这篇课文对教学工作富有启发意义,教师应努力让课堂成为“祖父的园子”。  相似文献   

4.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在人教版教材中,它被列为略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幼时跟随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顽皮、淘气的“我”和一个宽厚、慈祥的祖父,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相似文献   

5.
在第十八届“教海探航”特级教师优课展示活动中,薛法根老师执教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下)一课,他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中,如痴如醉,不仅读懂了课文,读出了语感,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提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薛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之高,让我有了这样的感悟:倡简,语文课堂教学“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6.
叶小军 《江苏教育》2012,(34):64-65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一课,感觉简洁明快、大气灵动,关注的是语言,是文字,是如何表达,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片段一:学习的自主师:看课题——《祖父的园子》,谁来把课题变成问题?生:祖父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师:好问题。请带着这个问题,浏览全文,当你脑海里有词语冒出来的时候,把这个词写在课题旁边。  相似文献   

7.
<正>《祖父的园子》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趣事。萧红“儿童习语式”的表达,将浓烈而丰富的感情蕴含在平淡的景物、事件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流露了“我”对园子的热爱、对祖父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文本特征出发,明确语文要素的指向和核心,再围绕该语文要素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祖父的园子》所在的单元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从品读萧红“儿童习语式”的语言出发,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直抵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有一年,薛法根老师到我区"课堂节"上《我和祖父的园子》。活动承办学校唯一的五年级班基础薄弱,一名学生在黑板前听写,把"蜓"写成了"蜒",薛老师提示了几遍,全班没一人发现错误。薛老师又让学生归类"蜻蜓、蚱蜢……"属于什么,整个班竟然抽象不出"昆虫"。仅仅听写和初读课文就花费了半节课时间,我们当时十分担心:薛老师教得下去吗?孩子们学得下去吗?薛老师并未按预设的流程教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学,学生即使有一点点进步,他也不吝夸奖。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保护,渐渐地,课堂由开始的"七零八落"变得规整和协调。当课接近尾声时,竟有一名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课文的题目不是"祖父的园子""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此时,薛老师把"惊讶"写在了脸上,并由衷赞叹道:"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啊!"课堂的最美和音由此漾开:师生共同把课始阶段的初读感受"怎么样的园子"提炼、升华为"我怎样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9.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 :从课题看 ,你能知道些什么呢?生 :这是一篇游记 ,我从“记”字看出来的。生 :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 ,属于浙江省。师 :看了课题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 ,那里真有龙吗?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师 :看来 ,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亚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 ,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 ,大家愿意吗?生(齐) :愿意。师 :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 ,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 ,…  相似文献   

10.
唐茜莉 《广西教育》2008,(19):47-49
2008年4月末,在桂林市象山区“名师走进象山”的大型教学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阅读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堂设计精巧、充满艺术魅力却又施教无痕、本色质朴的课。在语文的“园子”里,我们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耕作?要让学生收获到什么?这是我以及周围不少老师长期以来颇感困惑的问题。听了薛老师的这节课,我们至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1 今天继续学习第四课———生齐读课题《丑小鸭》。2 “丑”是什么意思?(难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丑小鸭的?(师贴丑小鸭图 ,生述 ;师板书 :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3 请同学看图复述丑小鸭模样。4 可怜的“丑小鸭”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日子过得怎样呢?请大家翻开书本第31页。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想一想这段讲了什么?投影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 ,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谁都欺负他。2 让我们一齐来读这一句。3 读了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丑小鸭没有朋友 ,丑小鸭真可怜 ,只有妈妈疼爱他 ,大家…  相似文献   

12.
《难忘忧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九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述内容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一、读前复习1.复习背诵《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2.指名说说《一夜的工作》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二、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读题设问:这是一堂怎样的课:为什么这堂课令作者难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三、初步感…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任务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2.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的意义,进行创造性想象。二、教学过程(一)板画动物,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小动物,它们是谁呢?请看黑板(画“乌鸦”“狐狸”)。学生说后,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指课题、板画,边说:“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发生在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一件事情。请大家先猜一猜在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那么,在它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遍,思考这个问题,并画出…  相似文献   

14.
一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1 板书课题 ,围绕“借”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向谁借结果?怎样2 观察课件演示 ,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说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句。二、学习课文第三、四、五段1 学生自读自悟 :围绕提出的问题 ,在课文上批注。(向谁借“△△” ,怎样借“———” ,结果怎样“~~”)2 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教师相机指导。)生 :我知道了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 :(读)小鱼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  相似文献   

15.
《今日教育》2014,(12):42-43
莫:肖老师您好!我一直有种困惑:拿着一篇课文,理出好多可以教学的内容,走进课堂,分秒必争,赶着、忙着,好不容易把教学内容上完,可学生却总是收获甚少。后来,我意识到这是自己对课文“教什么”的核心内容聚焦不准,导致学生“学什么”也不清楚造成的。为改变现状,我每次都用心解读教材,力求确定出合宜的教学内容。但是我发现同一篇课文,就拿《祖父的园子》一课来说吧,不同的老师拟定的“教什么”的核心内容却五花八门,这让我很茫然。一篇课文,究竟该怎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16.
这几天,我们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童年在祖父园子里美好、快乐的生活。这些文字,一下子让我回想起了我在爷爷的菜园里发生的那些趣事。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新课1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听录音 ,读儿歌。)请大家仔细听 ,认真记 ,看这首儿歌讲了哪几种小动物?(生按顺序回答)贴图片 :(让学生把动物图片贴在指定的方框里)猴图兔图松鼠公鸡鸭图孔雀2 师 :刚才 ,大家听到这首儿歌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九课。(板书课题 :比尾巴)(生齐读)3 过渡 :看到课题“比尾巴” ,你想课文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谁和谁比尾巴?他们为什么要比尾巴?比的结果怎样呢?)师 :学了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二、教学新课(一)学习第一、二节1 课件出示第一节文字。(1)师朗读第一…  相似文献   

18.
这几天,我们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童年在祖父园子里美好、快乐的生活。这些文字,一下子让我回想起了我在爷爷的菜园里发生的那些趣事。  相似文献   

19.
《雪儿》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中讲述了“我”为受伤的信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两个话题让学生探究:雪儿是只怎样的鸽子?“我”和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我在课前向学生出示了这两个问题,请他们自由读文思考,然后再到课堂上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课堂上,我与学生就文本内容展开的对话,让我一遍遍地回味,我向往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正《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这篇课文以朴素诗化的语言,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的、感受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深深的怀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初教这篇课文,自以为对"园子"有较深的了解,然而读过《呼兰河传》,看过《落红萧萧》的书、电影后,我对这篇课文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