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晓旭  郝磊 《文教资料》2008,(33):77-78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是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当时的抗战思想相结合的范例之一,在中国新时期文艺运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解读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的背景和形式,对于继承和发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将时代精神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7.
吴敏芳 《物理教师》2005,26(7):22-22
本刊2004年第7期刊登了《中日游标卡尺的对比》一文,介绍了一种“新”的10分度游标卡尺,这种仪器确实是新的,并不常见,但其读数原理并不新,偶见于“游标卡尺读数”习题当中,现从游标原理出发,进一步明确其读数规则。  相似文献   

8.
论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薛伟一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秧歌运动,就是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是实践文艺...  相似文献   

9.
美利坚"新帝国"与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国际关系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一种“新帝国主义论”正在美英抬头,“美利坚帝国”、“新帝国”、“新自由帝国主义”、“自愿帝国主义”和“不情愿的帝国主义”等提法不断见诸报刊和书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国际关系新动向。一、从所谓“不情愿的帝国主义”谈起“新帝国主义论”的最先提出者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政策高级顾问罗伯特·库珀。2002年4月7日,他在英国《观察家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帝国》的署名文章,公然主张世界需要一种“新的帝国主义”。文章认为,一批前现代国家(pre-modernstates),通常是前殖民地国…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政治文明”新提法,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政治文明”新提法,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整认识;其次,“政治文明”新提法,标本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新一层次认识。  相似文献   

11.
延安整风运动和"讲话"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强化了意识形态对思想文艺领域的规范和控制,也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领域所独具的地位及作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及其对民间传统艺术自内容到形式的改造和利用,均使之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文艺形式实施文化革命的一种资源和策略。而文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要求不仅规定了"新秧歌"创作的题材和主题,而且影响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总体表演风格和审美倾向。被赋予全新艺术职能和审美要求的"新秧歌",作为40年代革命文艺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所具有的范式意义,对之后共和国文艺新秩序的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吕梁是一个民间艺术非常丰富的地区,伞头秧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把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歌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艺术门类。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农村祭祀时的歌舞演出活动,它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表演形式分为“过街场子”和“小场子”两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即兴编唱,唱词要求既快又准。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西方传统设计美学尤其是西方二十世纪设计美学的分析对比中对中国现代设计美学话语的新价值和新观点作了概括,提出“商品属性、人、对话、折衷”应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审美的主题词,成为设计美学话语新的表述范畴。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的“合偶”说第一次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述了对立面统一的辩证思想,是比实例形态和阴阳形态的辩证法更高形态的辩证法。它开创了从“合”的视角探讨事物辩证法的途径,是合二而一辩证法的先驱。但它并未忽视“分”,这种“分”、“合”兼顾的做法影响了其后辩证法的发展。基于此种认识,本论述了董仲舒“合偶”形态辩证法产生的思想前提,“合偶”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其后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北秧歌是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艺术形式。这一艺术形式体现了东北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特点。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东北秧歌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养分,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东北秧歌充分与时代要素结合,不断增强东北秧歌艺术的文化性与普及性。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密不可分。有鉴于此,结合“新历史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其结构特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时空结构的多元共存”、历史的“碎片”及其自由的敞开、“结构的非完垫}生”进行阐释,从而为“新历史小说”的研究拓展新的认知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教育行业出现了一种新的“跳槽”现象。与以往不同的是,许多优秀教师纷纷逃离“常规”学校,跑到“民办”学校去了。他们不再珍捧着国家给的“铁饭碗”不放,而是去寻求属于自己的“金饭碗”。按他们的话说,捧着“铁饭碗”,紧箍咒多,束手束脚;端着“金饭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此现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则是由于被“常规”学校视而不见的自身的弊端所引发的危机所至。这是教育行业的新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多年来,“常规”学校抓“常规”是出了名的。可…  相似文献   

19.
为“三农”服务,是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战略重点,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对教育的现实要求,是现代远程教育担负的新使命,也是广播电视大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既是一项创新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存在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有新的措施和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成人教育"关注视野"的新走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认为,知识经济的崛起,WTO的加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国际教育思潮的影响,使得中国成人教育正经历着一次新的变革,突出表现在成人教育“关注视野”的新走向上。即从关注职业走向关注人生;从关注学校走向关注社会;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