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神仙思凡”和“不乐飞升”的情节模式是汉魏六朝至唐以来仙道小说中常见的母题。这一母题体现出道教文化重生恶死的生存观念和重视现世人生的世俗品格。在封建社会的长期束缚下,人们对食色文化的本能追求,有着深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在魏晋六朝和唐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仙道小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2.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3.
在佛道二教走向融合的唐代,其教义无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唐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其中的一方面。唐代小说女侠形象的塑造从女侠的练成、女侠的行动及女侠的最后归宿中都可得以一窥。佛道文化对唐小说的渗透,使得小说中女性走出闺阁,增添了女性形象的奇幻色彩,使女性形象在文化殿堂里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4.
唐人"有意为小说",关注和反映现实人生。唐人笔下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唐人小说中的"神仙窟"的艳遇故事多是唐代文人狎妓冶游和交游女冠的时代风貌的曲折写照。  相似文献   

5.
卓洪艳 《南平师专学报》2007,26(3):51-54,50
唐代文言小说留下大量的科举士子累举不第的记载,分析小说中落第士子的文化心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科举士子和唐代小说。论文试从羁旅行役、生活困顿之苦楚;羞愧失意、怀才不遇之抒泄;儒家进取、道佛归隐意识之转换等方面阐述其所折射出来的落第士子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6,(6):77-82
王度的《古镜记》是初唐传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从题材上讲,它属于志怪小说,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六朝志怪小说的粗陈梗概。《古镜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意在阐释"明神道之不诬"向"始有意为小说"的过渡。小说由十二个相互独立的小故事连缀而成,以一面古镜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的神异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古镜信仰及唐代文化。文章结合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镜文化及唐代士人的文学作品来分析《古镜记》与唐代士风的内在联系。鉴于此,从中国古代的镜信仰文化、唐代士风分类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研究者将唐代传奇体豪侠小说的发展繁荣归因为任侠风气、宗教文化、藩镇割据等外部现实因素的刺激影响,而忽略了豪侠小说内部的互动。实际上,唐代笔记体豪侠小说先期的创作实践为传奇体豪侠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表现在侠客形象的塑造以及轻功、剑术武功描写上,在此影响下,晚唐时期的传奇体豪侠小说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日记体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克 《天中学刊》2002,17(1):58-61
日记体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展现了多种文体形态。日记体小说作为第一人称的变格,忠实于真实的人生感受,在对心理真实深入开掘、执著于心理宣泄功能的同时,又不断将触角伸向更深广的现实生活,从而形成了文体记忆与现实人生形态之间极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学研究会小说家用主观感悟的心态品味人生和描绘人生,以主观意向化的哲理深度探索“人生究竟”。他们的作品既是真实反映现实人生诸层面的写实学,又是强化了主观理性色彩的心理小说;既有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观照,又有对人生至境的理性思索和哲理表现。这些感情深挚、境界深邃的人生小说,蕴涵着诗化哲学的人生内蕴。  相似文献   

10.
唐代志怪小说中,变形母题异常丰富,它的形成有其远源的历史文化原因。它既继承了以往的变形母题,与神话和六朝志怪中的变形母题一脉相承。又是唐代“始有意为小说”,作家有意加工、创作的结果。另外,在唐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道、佛宗教对唐志怪影响很大。本文将从道教的视角讨论其对唐志怪变形母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中,论说《诗经·卫风·木瓜》的文字较多而解说有分歧。文章比较了上海博物馆整理者与李学勤、廖名春3家之说,参之以《毛诗》“陈古以刺今”的阐释方法,从字与意两方面来重新解释楚竹书中关于《木瓜》之诗的文字。  相似文献   

12.
楚简“史”、“弁”二字构形多有相混,释读颇有异议;辨析时除从形体上着手外,还应把其用法结合起来:记录“史”系词语者为“史”字,记录“弁”系词语者为“弁”字。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经》分类问题中《雅》的含义,向有不同意见。主流看法不外政事说、音乐说和地域说。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上述三种学术意向相左的判断,其语源基础则是同一的,均来自于毛亨的“雅者,正也”的观念性解说。本文认为其间很可能出现了链接误会,而《雅》及其《诗经》的分类方式也许只是一个假问题,并不象人们推测的那样复杂。  相似文献   

14.
表存在和数量的"是"字句与"有"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和“有”表存在和表数量时常常可以互换而意义差别似乎不大,但通过分析“是”和“有”的本义可以找到它们差别的根源,从而揭示出“是”字句和“有”字句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世说新语》"有"字句进行穷尽式的描写,详细分析"有"字句各部分的构成情况,目的是对"有"字句在中古时期的发展面貌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是”字句,可分为表示判断和不表示判断两大类。表示判断的“是”字句的主语和宾语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和宾语都是体词,词性一致.不表示判断的“是一字句,主语和宾语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多数是谓词性的。“是”虽然不表判断,但却可以表示各种意义。“是”属于动词.  相似文献   

17.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8.
《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来评价它,且被视为作用不大之书。那么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在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的立场上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语言学建构。  相似文献   

19.
句式的使用意图,都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去考察。“使”字句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和假设等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各种不同语义关系的“使”字句的具体内容都能满足说话人不同的使用需求。使用条件关系的“使”字句,在意图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使用目的和假设关系的“使”字句,有两种意图:有的是以句式的内容得出结论,有的则是把句式内容当作一种理由;而使用因果关系和可然(做法和作用)的“使”字句,其目的则是以句式本身的内容作为得出某种结论的理由或论据。  相似文献   

20.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