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不惑”     
东汉时的杨震,不仅自己为政清廉,而且对子孙要求甚严。他当涿郡太守时,子孙常蔬食步行,朋友们都劝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却不肯,并说:“让后世称他们为清白廉吏的子孙,这样的遗产,不是很丰厚吆!”在杨震的言传身教下,其子孙也都很争气,最突出的是他儿子杨秉,官至刺史、二千石,除了应领俸禄之外,其余一概不取。以前的属下曾送他百万钱,杨秉闭门不受,以廉洁称于世。杨秉还有一句名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即以今日面论,也堪称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2.
近览几则古贤留子孙以美德的史料,颇受教益. 东汉廉吏杨震,虽身居官位,但子孙却"蔬食步行".朋友劝其置办点家产留给子孙时,杨震却不以为然地说:"我的家人让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作为我留下的遗产,不比钱财更有用吗?"杨震有5个儿子,他死后,留给儿子们的遗产不是钱财,而是为官要廉洁奉公的精神.此举同"暮夜却金"一样,名载青史,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3.
梁阁亭 《课外阅读》2013,(14):56-57
东汉时,荆州刺史杨震听说王密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升迁,杨震做了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深夜一人前来拜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6,(3)
东汉名臣杨震,到东莱当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过他推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来访,以十斤黄金相赠。杨震不受,王密就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愧然而退。后人遂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一向为官清  相似文献   

5.
分析杨震的思想观念是我们观察东汉中期社会文化背景的极佳标本。具体说,第一,东汉中期经学繁盛与杨震的经学修养恰成对应;第二,东汉中期士风高涨与杨震的名节意识正可应和,杨震的思想观念契合于当时的文化大背景。  相似文献   

6.
古人仰慕钦佩杨震的高尚品德和高风亮节,有不少诗歌对杨震事迹进行颂扬,形成了一种歌颂为政清廉的诗风,成为杨震文化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杨震事迹和情操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个故事:杨震赴东莱郡上任太守的时候,途经昌邑。杨震当年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好是昌邑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遂“愧而出”。  相似文献   

8.
读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浅近录》一书,其将“杨震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怀金十斤以遗震”中的“杨震举荆州茂才”译为“杨震考中荆州的秀才”。这个翻译有问题。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鉴赏》2002,(8):68-68
杨震经过四次升迁,由荆州刺史转任东莱太守。杨震去东莱上任,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县令正是当年他在荆州刺史任上所荐举的秀才王密,王密来拜见杨震。到夜里无人时王密又来了,从怀里掏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友我很了解您,您却不了解我,为什么?”王密说:“更深人静,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很惭愧地退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于成龙之鉴     
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是被康熙皇帝嘉许为“天下廉吏第一”的大清官。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代廉吏于成龙”形象地再现了于成龙的历史。“于成龙热” ,对当前深入开展的反腐倡廉、整饬党风 ,不乏深刻鉴戒。这里姑且不深入研讨“清官”现象 ,于成龙不过是封建帝王手下的一个廉吏 ,他的勤政廉政是为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难怪康熙对他推许有加 ,又是“廉吏第一” ,又是“清官第一” ,一个劲儿给他加官晋爵 ;笔者更看重的倒是老百姓对于成龙的态度 ,民心是杆秤。当山西永宁人于成龙于45岁时以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时 ,他身处穷、荒、蛮…  相似文献   

11.
<正>杨震是坚持操守的东汉名士、清正廉洁的布衣宰相。有一年,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必须经过昌邑(yì),而该县县令王密正是杨震一手提拔的官员。这天,杨震来到昌邑县。王密得知恩师光临,无比高兴。他为了报答杨震的提携(xié)之恩,特意在夜深人静之时带着黄金十斤来到驿(yì)馆,献予杨震。杨震脸色一沉,严厉地说:"你和我是故交,我深知你的为人,你怎么却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不会有人知  相似文献   

12.
河南大学教育系教授杨震华先生,原名宝三,一八九三年二月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冯宿村。十年动乱期间,因受“四人帮”的摧残,于一九六九年元月逝世,终年七十六岁。杨震华先生早年曾在家乡读过私塾。辛亥革命时,因读了谭嗣同的《仁学》,被“科学曙光”所吸引,遂考入彰德中学,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成绩便由全班倒数第三  相似文献   

13.
杨震拒金     
《红领巾》2008,(5):22-23
东汉人杨震经常向朝廷举荐人才。他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王密得知后前来拜访他,并拿出一大笔钱,要感谢他的举荐之恩。  相似文献   

14.
杨震是东汉安帝时期的大儒与名臣。他精通儒学,居官清廉,身居高位,却不愿恋栈自保,对于皇帝的失德失政,每每极言直谏。杨震对朝政的批评,触及到东汉统治体制的所有弊端:外戚干政、宦官弄权、乳母乱政、贪污成风、朋党之争。秉执儒家"修齐治平"之学,没有真正融入官场"利益集团"之中,是杨震被当政集团迫害致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为官清正为民、廉洁奉公者实在难得,因此,历史长河中的一些廉吏便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下面辑录一些廉吏的趣称。一钱太守后汉会稽太守刘宠为官清廉。离任时,所属山阴县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相赠,刘宠婉言拒绝。最终因盛情难却,他只接受一钱。当时人赞誉他为“一钱太守”。二不尚书明朝内阁大学士范景文为拒亲朋好友相求,便在门上  相似文献   

16.
心灵的天空     
《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一个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王朝既反腐惩贪,又表彰和奖励清官廉吏.清官廉吏大都忠于皇帝,勤于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强权,公正执法;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等.表彰奖励包括下诏书表彰,加官晋爵,物质鼓励,死后优恤,赏及后代子孙等.对清官廉吏的表彰弘扬了正气,对贪腐之风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因为这种表彰还不足以抵消贪腐的诱惑,人治下的制度漏洞又给贪腐行为造成许多机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王朝既反腐惩贪,又表彰和奖励清官廉吏.清官廉吏大都忠于皇帝,勤于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强权,公正执法;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等.表彰奖励包括下诏书表彰,加官晋爵,物质鼓励,死后优恤,赏及后代子孙等.对清官廉吏的表彰弘扬了正气,对贪腐之风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因为这种表彰还不足以抵消贪腐的诱惑,人治下的制度漏洞又给贪腐行为造成许多机会.  相似文献   

19.
西汉史籍所记察举制度,有“举孝廉”、“察廉”、“举廉吏”等等名目。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史家解释不一。《东汉会要》卷二十六徐天麟说,武帝初举孝廉时,“孝之与廉,当是各为一科”,“至东都则合为一科矣。”所以他在《西汉会要》中的“察廉”一项下,“举孝廉”“察廉”“举廉吏”混同记载。劳干在《汉代察举制度考》中沿袭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清正。离任时,当地的老百姓送他一百钱,他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他只选了一钱作纪念。于是,他被尊称为“一钱太守”。二不公明范景公历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因在门口写有大字:“不收嘱、不受馈”,被称为“二不公”。三汤道台清汤斌曾任岭北道道台,三年任期中,每月以清汤豆腐为肴,老百姓给了一个“三汤道台”的美号。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想以十金相送,说“天黑,没人知道。”杨震严厉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