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决定实施《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2011计划")。这是国家继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
2012年3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以部署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根据《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我国将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学术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理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将高校、政府、企业、社会链接在一起的、相互融合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多元发展主体之间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多元主体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发挥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构建完善、和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一是构建宏观指导与微观自主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大学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构建合理完善的中介监督机制;四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性与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思想、科学理念和总体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深化办学理念,构建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具有哈工大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公布的"2011计划"公示名单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宇航科  相似文献   

5.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5月20日,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和校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清华大学文科教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百年校庆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教师均为清华大学各文科院系负责人,他们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深入学习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并同加强改进自身工作相结合,为清华大学的文科发展建言献策。现将发言辑成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公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当前,清华大学正  相似文献   

8.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财政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按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型的科学类别,特别是作为应用类型的财政科学,应顺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探索协同创新模式过程中,为政府改革财税体制、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质量问题。我们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元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挑战,确立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力度,构建现代大学学籍管理制度,打通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渠道,努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管理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目的是激发创新活力、集聚创新要素、融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能力与创新优势。成都理工大学依托学科优势,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国际化、跨行业、跨学科的协同创新联盟,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开展联合攻关,解决重大问题,产出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1.
政府、高校和社会协同评估高等教育机制创新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创新高等教育协同评估机制的核心理念包括评估目的重视关系-集体响应,评估主体强化职责-旨趣自觉,评估范畴注重需求-价值导向,评估模式强调问题-方法中心;其实践结构表现在评估效能专有与联结、评估行为独立与互动、评估范围划界与跨界、评估实作自为与为他;其创生路径包括通过循流溯源与动态耦合形成评估目的协调共享机制,通过差异融通与思维共享生成评估主体协同运作机制,通过需求牵引与价值整合建立评估范畴协和统整机制,通过共建共享与实作联动建构评估模式和合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时代的发展已经让创新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靠单一学科、单一主体"单打独斗"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资源的有效互动和优化利用。协同创新的提出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刻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优化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激发高校转向创业型大学,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理念的兴起与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组织应用比较广泛,逐渐扩散到其他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协同创新理念,从创新的概念发展出发,应更加注重突破主体间的壁垒,在人才、资本、信息与技术上进行合作。而西方高等教育领域在应用协同创新理念方面,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不管是在合作平台建构、组织结构设计、运行机制建立、经费资源提供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对于其他国家的协作创新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实践经验与借鉴模式。在我国推进协同创新的进程中,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已开展的协同创新实践,在心理层面上去除约束,在制度设计上去除障碍,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继续进行完善与改进。  相似文献   

15.
论高等教育的观念创新与体制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进行高等教育创新。本文对高等教育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高等教育的观念创新,就是要确立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的观念,确立创新的高等教育人才观;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就是要实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办学体制创新和投资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已成为多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教育协同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树立协同创新意识,整合多主体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大力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吹响了高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的号角,既是对高等学校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一种期待,也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新征程。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8.
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19.
协同育人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需要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在分析三大保障主体——政府、社会、高校作用的基础上,从三大主体协同及校内教学共同体协同两个视角探讨了质量保障的动力机制、功能整合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是大学与各利益相关者以合作博弈的方式不断求同存异形成共同利益的机制;功能整合机制是根据不同主体的作用对各自的保障功能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合力的机制;运行机制是不同主体在质量保障中协同作用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0.
政府、高校和社会协同评估高等教育机制创新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创新高等教育协同评估机制的核心理念包括评估目的重视关系-集体响应,评估主体强化职责-旨趣自觉,评估范畴注重需求-价值导向,评估模式强调问题-方法中心;其实践结构表现在评估效能专有与联结、评估行为独立与互动、评估范围划界与跨界、评估实作自为与为他;其创生路径包括通过循流溯源与动态耦合形成评估目的协调共享机制,通过差异融通与思维共享生成评估主体协同运作机制,通过需求牵引与价值整合建立评估范畴协和统整机制,通过共建共享与实作联动建构评估模式和合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