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什么是“组合硝酸” 由非硝酸电离出来的H^1与硝酸盐电离出来的NO2^-组合而成的硝酸,我们称之为“组合硝酸”,或者说非硝酸溶液与硝酸盐溶液混合,溶液中就形成了“组合硝酸”。  相似文献   

2.
NO是一种古老的分子,早在1772年普列斯特里用8mol·L-1HNO3和Cu反应首次制得无色气体NO:8HNO3+3Cu=3Cu(NO3)2+2NO↑+4H20NO暴露于空气中会转变为NO2.此后人们用还原剂还原硝酸、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溶液都制得了NO.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说到:“在实验室里检验溶液中是否有SO42-时,常常先用盐酸(或稀硝酸)把溶液酸化,以排除CO32-等可能造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存在.”这比原教材中说的“用可溶性钡盐溶液和盐酸(或稀硝酸)可以检验SO42-的存在.”更为  相似文献   

4.
类型4性质验证型实验探究题例4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图5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图5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L-1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3、4、6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相似文献   

5.
一、Cl-的检验1.原理Cl-是盐酸及可溶性氯化物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它可与Ag+结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2.所用试剂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3检验方法取少量未知溶液放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如果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凝乳状沉淀,就证明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CI。4.注意事项在检验过程中摘加几滴稀硝酸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一些酸根离子的干扰,如PO3一、C032等,它们都能跟Ag“作用生成白色沉淀,但这些沉淀都能被硝酸所溶解。在检验时也可以先加入几滴稀硝酸后再淌加硝酸银溶液,其结…  相似文献   

6.
硝酸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是难点,也是重点,下面笔者从7个方面分类探讨,帮助大家跨越这道障碍.1NO3—在H 条件下相当于稀硝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NO3—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表现氧化性,而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相当于稀硝酸.  相似文献   

7.
一、从反应的实质看金属与硝酸反应的实质是金属与H 和NO3-共同作用.例如,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质是3Cu 8H 2NO3-3Cu2 4H2O 2NO↑;Fe2 与稀硝酸反应的实质是3Fe2 4H NO3-3Fe3 2H2O NO↑.例1将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当加入下列一种物质后,铜粉质量减少,溶液呈蓝  相似文献   

8.
HNO3(包括稀硝酸、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其实质是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的强氧化性,是NO3-与H+性质的组合,因而要警惕NO3-与H+共存时具有强氧化性的陷阱.酸性条件下NO3-具有强氧化性是较为常见的考点.  相似文献   

9.
NO3-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具有氧化性,而在酸性溶液中相当于稀(浓)硝酸才具有强氧化性.这一点往往被许多同学忽视,造成解题失误.  相似文献   

10.
一个“熟视无睹”的现象: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这是人教版的化学教科书16面的提法,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只字未提,好像根本就没看到溶液的颜色。  相似文献   

11.
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的具体含义可理解为:反应物的阴阳离子互换后有难溶性物质、不稳定的易分解的酸或碱或难电离的物质如水生成。即有部分离子不能共存,要从反应后的溶液体系中脱离出来。可见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及应用的前提条件,本文就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加以探讨并综述归纳如下:一、同一溶液中,所有弱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如CO3-、SO3-遇到盐酸、硝酸、硫酸均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K2CO3+2HCl=2KCl+H2O+CO2↑Na2CO3+H2SO4=Na2SO4+CO2↑+H2O 二、同一溶液中…  相似文献   

12.
硝酸具有氧化性,硝酸盐在加热情况下才表现出氧化性,而硝酸盐在酸性溶液中的氧化性,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解题思路,常常出现些不必要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SO2气体通入Ba(NO3)2溶液中会产生沉淀,其原因是氧气和硝酸根的氧化作用,人们一般认为反应中硝酸根氧化亚硫酸根的能力更强,是产生沉淀的主导因素.本文通过对比实验,利用pH传感器,得到不同反应条件下溶液的pH变化曲线,分析曲线得知在该反应中氧气和硝酸根都能够氧化亚硫酸根,但是氧气氧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4.
<正>金属与硝酸反应过程中存在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如果运用得当,能有效简化思维过程,提高解题速率.一、金属和硝酸反应中常见的守恒1.原子守恒硝酸在与金属反应的过程中,硝酸显示氧化性和酸性.硝酸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NO2或NO,硝酸显示酸性,以NO3-的形式存在于硝酸盐中.根据氮原子守恒有等式:  相似文献   

15.
王家圣 《新高考》2006,(12):28-32
高考在氮族元素设置考点较多,其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喷泉实验、硝酸及某些硝酸盐的制备)、推断题和计算题。试题常涉及环境污染、不同价态氮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是硝酸的浓度变化和氧化还原的问题)、NO_x及HNO_3的性质、气体制备(NH_3、NO、NO_2)、溶液稀释(氨水、硝酸等)。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注重将氮族元素有关知识作为考查理论应用和计算题的载体,在新情景中考查对这部分知识  相似文献   

16.
许强 《理科考试研究》2006,13(12):56-57
例1在Cu(NO3)2和Al(NO3)3的混合液中NO3^-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7mol,向该溶液中加入100mL 8mol/L的KOH溶液,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Al^3+离子与混合液中离子总的物质的量比值为x(不考虑Cu^2+、Al^3+的水解及水的电离所引起的离子总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今年高考化学24题是一道有关氧化一还原反应的选择题,分析四个选项,焦点集中在还原产物中N元素的价态上,找出N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也就找到了正确答案.与常见类似的问题相比,此题难点在于金属元素是未知的,故也不知其在反应中的价态.从题目所给可知,反应后有3种物质生成:金属十硝酸一金属硝酸盐+HNO3的还原产物十水其中硝酸物质的量=硝酸盐中硝酸根的物质的量十还原产物中氮原子物质的量,此题常见的解法有3种:解法1设金属为见硝酸盐为R(NO3)x;还原产物为N2On,由金属与被还原硝酸物质的量之比为2:1,可得反应方…  相似文献   

18.
题目在Cu(NO3)2和Al(NO3)3的混合液中,NO3^-的物质的量为0.7mol,向该溶液中加入100mL 8mol/L的KOH溶液,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若Al^3+与混合液中离子总的物质的量比值为x(不考虑Cu^2+,Al^3+的水解及水的电离所引起的离子总数的变化)。则(1)x的取值范围为_。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提出 现行高一化学教材P136(试验修订本&;#183;必修第一册,人教版)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实验室里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离子时,常常先用盐酸(或稀硝酸)把溶液酸化,以排除CO3^2-等可能造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或Ba(NO3)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存在”.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铝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可溶于盐酸,不溶于硫酸、硝酸等酸。但在硫酸、硝酸水溶液中加入NaCl,铝表面的氧化膜可溶解。铝表面的氧化膜在CuCl2溶液中可溶解,但在CuSO4、Cu(NO3)2的溶液中不能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