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浓厚文化底蕴与教育氛围的长期熏染下,明清时期的昆山望族具有文化望族的特质。望族除了财势与声望之外,往往与科举有密切的关系。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明清昆山的望族成员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仅为当地乃至全国树立了科举兴业、品行端正的典范,而且著书立说、品鉴典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此外,其独特的个性气质、精神风貌往往备受世人推崇,成为后人垂范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但又是它的衰落期与终结期。与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相比,明清科举考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高度一体化;主要以八股文取士;科目高度单一;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与精神内核;防范和惩治作弊制度空前严备。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历时千余年,唐宋时期许多知名文学家都为进士出身,这与唐宋科举考试以诗文为重不无关系。而在明清以后,许多极有才华的文人在科场却屡屡颠踬,这是因为明清科考的八股文虽与传统诗文有联系,但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技法与规范,较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才者并不一定就能写好。许多文人屡试屡败,往往将一生对科举刻骨铭心、浸透血泪的体验,凝聚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笔者以明清时期科举题材的戏剧为例,浅探明清文人对科举制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其文化的承上启下和包容性著称,其中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对知识和教育的制度性开创以及对科举这一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的丰富、完善。本文就唐代教育与科举体制的几个方面,做一些浅显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如何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则成为了这一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与核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基于教育体系角度对我国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如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行了探讨。本文以"体教结合"为切入点,以独特的教育角度将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的稳定。目前农村教育存在诸如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困境。通过对明清义学的梳理、思考,以史为鉴,可为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科举发展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当地的综合发展情况,同时又是影响和推动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明清时期玉溪的进士、举人数量进行统计,对其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来的中举人数清代比明代多、政局稳定时期比变动时期多,区域分布上呈现出来的向治所驻地集中、向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好的地区集中、向教育基础好的区域集中,民族分布上呈现出多民族共同发展等情况进行整理研究,对影响科举的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基础等进行分析,以期探寻科举制度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IT人才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是IT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IT人才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对IT行业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及相关支持体系的构建.在对构建IT人才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意义阐述的基础上,探析IT人才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探讨优化IT人才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池州明初"三元"状元黄观和明末复社领袖吴应箕的科考之路,论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弊端。通过对两者科举历程的比较,剖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由草创到形成、由发展到日趋完备、进而烂熟衰落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人才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望都县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通清代的科举学田碑,碑文记载了清初望都县知县张京瓒兴学田,供养望都周边学子治学科举的事迹.科举与学田的联姻是一个创举,它使科举制度真正走向了平民,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功能扩大化,对宋、元、明、清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碑是科举学田制度的实物见证,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统治势力的加强,清统治者着力开拓的“苗疆”主体,相对于明来说,向西南腹地推进更深,苗疆主体在明为湖南湘西,而在清,主体所指越过湖南湘西,延伸至贵州。清王朝在苗疆大力发展义学,其目的一是“振兴文教”,实行基础教育,使苗疆地区与中原“一道同风”,推行所谓的“教化”政策;二是开科举之门,准予苗疆士子、苗生“一体应试”,并利用“田字号”边额制度,保证一定名额的苗族知识精英层进入中原王朝的官僚系统,借此沟通苗疆与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联系,加强对西南腹地的经营。  相似文献   

12.
唐代私学教育的繁荣与科举制度的直接促生密切相关;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从经史转向文学辞章,并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活力。唐代私学教育具有多元化、个体化、自由化的特征,考生来源多样,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有益于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唐代私学教育独特的教学环境为文学风格流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自然人文环境,促进了唐代文学创作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姚庆 《职大学报》2014,(4):59-63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形式、特征以及影响四个方面。我们在认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这一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两面性,它的发展既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它与明清时期封建的专制统治制度是相适应的,局限于封建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在曲折中发展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醉心于科举的女子——鲁小姐和薛宝钗的性格分析,探究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清词调音乐是重要的词乐历史形态,承载着唐宋词独特的声辞之美,也呈现出明清词人融前代遗声与当代声乐的博雅趣味。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宫调理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乐谱校订与翻译三大方面。依托传统音乐史和乐律理论,论者就词调音乐发展流变和乐律学研究之成果尚称丰富;以明清词调音乐乐例阐释词的文辞、声情与音乐关系的相关论述仍显得片面,不少地方甚至是主观臆断;以现代简谱、五线谱重新解读和翻译明清词调音乐也因译谱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及偏失。反思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依此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唐宋流行词调《木兰花》为例,阐明明清词调研究展现出的学术空间和张力,是推进明清词调音乐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世风为攀比竞胜,争奇斗异。园林作为“炫耀式消费”的外在形式,一方面是在叠石理水、建筑花木、营构布局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奇思妙想,创新之作;另一方面因为民间财力雄厚,出现了靠土木之工为生的职业群体,使速成之景成为可能。这一切,都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审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等暴力因素也是导致明清大批节烈妇女出现的重要原因。除了战乱以外,地方豪强强娶、流氓凌辱等暴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妇女的殉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