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凌  肖日东 《军事记者》2005,(10):24-25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目标的实现,是传媒应有的传播理念。这种理念贯彻到军事新闻报道中,就是关注作为军队建设主体的军人的生存、发展和心灵状况,关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人性的美、人间的真情和人与科技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关注官兵在工作、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生存状况、精神需求、喜怒哀乐,关注每个官兵的进步与发展,重视其自身价值体现及个人身心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吕玉玲 《青年记者》2008,(14):71-72
传媒的新闻价值取向就是传播主体在新闻价值创造活动中,所持有的倾向于某种价值选择的信念,决定着新闻价值创造活动的主导方向.传播者(传媒)的社会背景、知识体系、文化品位等个人因素,以及媒体所代表或追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等,都影响着传媒的新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报纸编辑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新闻知识》2006,(1):79-80
人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重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可见,人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人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九十年代以来,大陆传媒也提出了“人关怀”的口号,强调传媒活动中要有人关怀的理念。那么在报纸编辑中要如何体现人关怀昵?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报,作为党的“耳目”、“喉舌”,[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尊重人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量,尊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新闻由"官本位"向"人本位"转移,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动反映,是人性化政治在新闻改革中的体现。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抓起。在上述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的媒体自然而然地经受了社会大潮的洗礼,向"民生"拓荒,向"民本"回归,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将关注民情、体验民生、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报道中要提倡多些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简言之就是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不仅着眼于对生命的关怀,而且着眼于对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思想界忧患于不良社会现象,抵御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生命价值消解的人类良知。它关注的是人对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人对自然的价值,其核心内涵是修正人的价值取向,体现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媒体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而广告尤其深远影响人的判断力,所以,对于当今电视广告,我们要提倡一种人文关怀,以期获得一种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价值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要面临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谐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审美论三个方面,即和谐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和谐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谐内蕴真善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和谐的价值的探索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回顾,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了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价值取向上不同追求。提出了自己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的一些认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向着由追求社会价值向追求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结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级建制媒体,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的播出,对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改善传媒、社会生态环境,丰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重要作用.清晰认知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的价值取向,清楚了解这些价值取向传播效果的落地情况,提升不足之处,对宣传党和国家正面形象,为传媒业赢得更宽松发展空间,保证央视在重新洗牌后传媒市场中的地位、 话语权及所占阵地的坚守与扩张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是人的思维定势、思想倾向和人生态度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的总和。中华民族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历来追求人格完美,在群己、义利、美丑、善恶等关系上,有着明确的取舍,展示了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价值取向。然而,进入当代社会后,发达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新闻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人文精神之于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失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人文精神的缺位同样表现在新闻传播中。面对新闻界人文精神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与关注,被称为“社会公器”、担负着维护社会公德责任的新闻界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既是传媒自身利益的追求,又是基于伸张和维护社会正义而作出的价值选择。传媒监督司法,一方面具有积极肯定和强化司法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囿于情感性判断而较少顾及司法的技术化、程序化运作方式,出现了“传媒判案”的不正常现象。客观分析传媒介入司法的动因,审慎评判传媒监督司法的价值与效能。既是传媒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司法独立与公正的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14.
记者如果要追求新闻的社会效益,那么首先应该明道. 明道是什么?是知晓新闻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这就要求记者把职业道德作为从业基础,这样,记者才会秉承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写的新闻才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新闻工作的终极目的,从本质上说,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通过新闻报道这种形式,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予以长期的关注和关怀,积极引导社会努力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权利和人格尊严,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活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活动环境,进一步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与和谐,从而达到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目的.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国内众多媒体已把人文关怀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价值予以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价值是人类实践的基础,也是人类实践追求的目标。从个人的行为到社会的发展。从人对现实利益的注重到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无不以价值和价值追求为基础。人的行为,无论是人类的个体行为还是群体行为,也无论是局部社会的整体行为还是全人类社会的整体行为,无不以价值和价值判断为前提。价值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管理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前提,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指导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全国人民共同享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文章在分析延安精神内涵及延安时期传媒事业的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延安精神对当代传媒人使命责任、人文关怀、道德标准、自身发展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俊平 《新闻世界》2013,(6):124-125
读者的地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从传播学理论与传播实践的发展中得到验证,变化反映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读者的认知态度的变化,媒介的价值取向在变化。教育期刊的教育属性与媒介属性表明其积累知识、传播文化的责任,其传播对象不仅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教育期刊要实现以“丈”化人的办刊追求,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办刊理念,要研究自身的传播规律,把握期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认为人类在发达工业社会中逐渐异化,只有肯定性思维,自由和创造力会逐渐丧失,甚至不会想象或追求与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今天,在数字传媒技术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触角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受众在获得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会因此失去了一些东西。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来思考否定性思想缺失的形成机制,以期对社会传播机制的改善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当今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鸣。而公共档案馆建设正在成为当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体现出其独特价值。同时,社会的文化环境也势必对公共档案馆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大众文化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之一,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价值追求与人生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