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校园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强化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全新的德育观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所谓“育人”,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强化教育的德育意识,转变德育观念,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规范性建设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德育理念迈进。1.树立学生主体性的德育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注重运用理论说服和正面疏导的方式,对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提出了“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教育的德育观”,从而使学生的网德从“道德任意”状态向“道德有序”转变,以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罗芳 《江西教育》2006,(11):22-22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情,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我校是一所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师生千多人,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差距大,因此,德育工作难度大。如何做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工作呢?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一、树立现代德育观树立现代德育观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其核心是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思想,以科学的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实践,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一是树立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从过去封闭的德育观向现代开放式的德育观转变。面对信息时代,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时代走向了一个日益开放的大社会环境。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教育,还有网络信息教育。多种教育源的产生、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的激增等,所有这些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封闭圈,直面社会的各种变革。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二是树立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传统的防范型...  相似文献   

7.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尤其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教育学生学会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要树立八个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树立素质德育观 ,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已为全国人民所认同。高校德育也要树立素质德育观。素质德育观要求教育“应该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素质德育观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素质德育观要解决的是道德素质问题。什么是道德素质呢 ?国际 2 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四大支柱的见解 ,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素质德育观的根本任务 ,就是教会学生认真求知、努力做事、友善相处、诚实做人 ,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面…  相似文献   

9.
中师德育着眼于自我教育是坚持科学的学生观,切实改善和加强中师德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的根本措施。一、科学的学生观要求德育必须强化自我教育现代学生观认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诫青年教师说:“教育成功的最大秘密是把学生看作是人。”这两句话都道出了现代科学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的、有个性的、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科学学生观的核心,是以发展性、独特性为前提的。“三性”构成了完整的学生观内涵。科学的学生观认为:任何人都不能无视学生的发展、个性、主体性而代替学生接受教育。教…  相似文献   

10.
朱小石 《中国德育》2007,2(4):19-21
当前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需要把美育融入德育。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使学生获得思想濡染和人格塑造。美育融入德育,要使学生由“技巧人”转变为“审美人”,由“感性人”转变为“理性人”,由“庸俗人”转变为“高雅人”。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教育》2005,(10B):9-9
蒋一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它在德育观上主要表现为;1、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工具,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在于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中德育课程的转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九年一贯课程”的统整化、一贯化、弹性化,台湾地区国民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编制发生重大转变,突出表现在道德教育扩展到价值教育,道德课程为社会学习领域所涵盖,课程指导思想由道德教学观向道德学习观、课程实施与评价由权威模式向校本模式等的转变。这些变化对超越德育课程的传统模式、深化德育改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能有效达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在德育实践中,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应注意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探索德育新的方法途径,从学生主体出发,树立新的德育观,注意各学科课堂教学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内容方法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当前的德育困境主要在于学生主体作用不明显,德育内化动力不足,德育通道受阻,从而造成德育效能低下。而大学生成才观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其优势在于大学生成才观教育需求大,动力强,成才观教育体系宽泛,可充实的内容多,而且成才观教育切合实际,能够抓住关键问题。因此,通过全面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即“三生教育”,并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推行全程式就业指导教育等形式以全面落实大学生成才观教育,必将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5.
德育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教育发展理念开始向高质量迈进,德育评价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主题要义。立德树人倡导以人为本、多元全面的发展观,所以德育评价也要遵循时代性、整体性和关联性等基本原则,在价值走向上实现从“机械”性向“人文”性转变,从“单一横向”向“多元纵向”转变,从简单“粗犷”式向立体“系统”式转变。基于此,尝试构建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高质量德育评价体系并探究其实现路径:信息化赋能德育评价,项目化推进德育评价,小组化落实德育评价,示范化助力德育评价。以期为学生成长助力赋能,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德育保障。  相似文献   

16.
由网络文化所构成的“第三空间”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生在这股文化力量的牵引下思想道德呈现二元分化的特征。针对此,学校应先实现传统的德育观向现代德育观的转变,才能有效牵引这股文化力量,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可见,道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但长期以来,作为对青少年进行德育起“主渠道”作用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体实效仍不能令人满意,其中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样也不尽人意.认真考察中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症结之一在于功利主义德育观.实施德育观的变革,是目前中学德育实效提高的起点.以下就功利主义德育观的主要表现、弊端及如何改造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包瑞桢 《甘肃教育》2011,(21):48-48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而且要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其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小学德育工作学生参与不够,实效性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尝试着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德育工作中,这既丰富了德育内容,完善了德育功能,又丰富和改进了德育方法,内化德育目标,变“外求、他塑”为“内求、自塑”,同时还帮助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使我明白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抓住两个“转变”:一个是学生观的转变;一个是教师行为的转变。 学生观历来都围绕两个字来体现,就是“严”和“爱”。正确的学生观不是把“严”和“爱”截然分开,而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我听说过这旬名言:“老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