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知识性质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选择进入课程的课程知识也具有了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社会属性,并且课程知识的选择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的过程,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在其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对课程知识选择进行社会学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代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与社会阶层变更关系密切。新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反映着新中产阶层的意愿:从注重学术性知识向更多地关注生产性、实践性知识转向;从重视传递定论性的知识向关注学生的探究性、经验性知识转向。这是倾向于满足新中产阶层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地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巩固和增强现有新中产阶层的力量,有培养技术和管理新贵的倾向,对迅速壮大新中产阶层的社会发展要求响应不够。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课程知识观的核心要素,从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和课程知识呈现三个维度梳理了柏拉图、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布鲁纳和多尔课程理论内在所反映的课程知识观,并以知识观视角解析了课程知识观演进特征,提出了课程知识选择从普遍真理到存疑情境、课程知识类别从等级层次到多样分类、课程知识编排从普适确定到开放建构,以及课程知识呈现从抽象绝对到多元描述等趋势,以期助力大学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4.
课程知识改革的一种思路--走向课程知识多样化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政策和课程知识选择应该走向知识多样化.从知识的特性、种类、需求和载体方面论述知识多样化中的"多样"状态,提出课程知识多样化需要一个过程,课程知识多样化的存在重点与难点之分,冲突性是课程知识多样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选择主体对课程知识选择和认定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教育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家性,民族教育课程知识对体现民族性和国家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主体,除了民族主体之外,还应有国家主体.只有国家主体的存在,才能保证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目的、客体和对象、依据和标准,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树立新的评价观,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课程选择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课程实践行为。当代化学课程选择处理的应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要素并将其他内容要素与之进行配合的平衡问题,化学课程知识要素在课程选择过程中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其选择方向已从知识的“量”向知识的“价值”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知识体系本身存在综合性和情境性问题,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导致元素缺失,以致知识运用程度受到严重限制。课程项目化让学生直接从活动中领会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构建具备个人特质的课程知识体系,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程项目化中应注意项目主体、项目计划、项目活动选择和项目情境设置四个基本元素,应以此为基础形成包括启动、活动选择、规划、实施、控制和收尾为过程组的课程项目化构型。  相似文献   

9.
课程知识的选择是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领域.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推行,课程知识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往研究中,人们侧重课程知识的研究,而相对忽略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课程知识和课程知识选择这两个概念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不能完全等同.课程知识的选择应由选择主体、选择客体、选择目的和选择依据等几个部分构成.课程知识选择包含“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知识的课程选择”两个层面的活动.它的实质是知识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过程,既要对课程知识的客观状态进行选择,又要依据主体的需要和目标要求作出判断.课程知识选择以选择主体设定的选择标准为依据和准绳,是对课程知识价值的有目的的能动把握.  相似文献   

10.
边红 《宣武教育》2004,(3):27-28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完全不同的、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全  相似文献   

11.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的基本问题。内容标准是经选择和组织之后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呈现。明确、科学的内容标准对语文课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制订,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必须以语文学科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基点,同时服务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的科学表述是有效呈现课程内容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课程选择问题是课程领域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新课改以来,人们围绕如何选择课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回归到更一般层次上,比如知识观、对社会特征的认识、对儿童经验的认识等,围绕这些问题产生的分歧和争议使得课程选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但是,在课程选择问题上,不管学者之间存有多大的分歧和争议,无论是从知识角度,从和社会生活联系的角度,还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都不应该轻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轻视或否定,必然会遭到学校教育规律的惩罚。  相似文献   

14.
课程问题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选择是课程运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受知识现代性信仰的制约,课程知识囿于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认识论窠臼,知识的多样性被严重遮蔽.多元化的时代主题及后现代课程观的兴起,消解了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多样化逐步成为课程知识选择的主导取向.课程知识选择多样化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变革及冲突性整合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内容的改革三个方面论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野,确立了从实用、社会责任、知识的内在价值、哲学价值、丰富孩子的童年时代等五个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并阐明其基本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莉娜  王磊 《学科教育》2013,(5):106-112
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我国的现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对分析中澳两国课程文本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面的异同,发现:我国课程内容覆盖面全,以内容模块体现选择性,课程评价提出多样化评价理念和建议;澳大利亚课程内容只选择部分学科核心知识,注重学科观念建构;课程评价注重学科核心技能,对多样化评价特别是活动表现评价提出具体可操作建议.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不求知识点全,力求建构学科观念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注重核心技能评价、落实多元化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18.
课程知识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选择出来,并经过精致编码的知识,它在学校中作为教育的栽体存在,本身具有明显的特征.课程知识的生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实践上回答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和传授给学生.自教育学作为一门专门化的学科开始.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的问题就成为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理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社会技术性变革和挑战,国家和未来社会更加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诠释了课程知识的动力功能,凸显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满足创新能力培养对课程功能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明释课程结构性变革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促进课程知识观的转型,开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加大课程实施观的转向,助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实施;加强课程评价观的反思,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时代追求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20.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