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研究者认为戴震的"理"主要是一个表示客观法则的概念,这一看法与戴震的反理学姿态有关,他用表示"物之则"的"理"取代理学的具有至善价值的"理",在本体论内排除了"理"的价值和道德含义,但并没有放弃在价值和道德的层面使用"理"这一概念,这是他既反对理学又向原始儒学回归的为学倾向所致。与理学不同的是,其"理"的价值和道德内涵是通过认识这一环节获得的。  相似文献   

2.
理欲之辨的命题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先秦诸子百家开创了"理欲"之论的先河,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等人提出"存理去欲",王阳明、戴震更提出"理存于欲"。理欲之辨的嬗变过程实际上是道德理想与生活欲求的对立统一以及生活欲求如何适应道德理想的过程。理欲之辨的有关思想有助于重建社会规范,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有利于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3.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戴震关于性情话题的思考中,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在探讨"情"的问题时,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认为必须以来自于情、欲的理性再对情、欲加以节制,使之"无过"又"无不及".理欲之辨则主要涉及道德理性与生命本能的关系.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别.他认为人在实践领域中表现出的"不善",乃是由于"偏私之害".宋儒没有处理好"私"与"欲"的问题,关键还在于佛道的影响.戴震特别强调建立于人、我主体之间的"情理",颇近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道德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性根基与价值合理性基础,而且还有深厚的道德崇高性旨趣与追求.它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的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统一,把人的幸福实现与民生幸福最大化作为实践价值追求,确认了人在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高扬了"为人的"的道德价值,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道德论基础,体现了"真实的集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是个人生活动机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分离,其根源在于康德将脱离了情感的理性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德沃金将生活价值的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解决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强燕 《学子》2014,(11)
正一、直面学生生活,引起情感共鸣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1.连接生活,激发情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但因为儿童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原因,使他们对生活缺乏真切而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教育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生活对于道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又由于道德教育这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不能建立在生活这个无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的基础上,所以道德教育不能以生活为本原和基础,不能回归于生活。由于道德实践对于道德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又由于道德实践是一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它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内在的同一性,所以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真正本原和基础。道德教育应回归于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戴震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字学家,他建构了有别于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新理论,故称其为戴学。他在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治下,勇敢地提出了"以理杀人"的呐喊。戴震思想的时代价值、精神世界可分为五点:一是忧患精神,他忧国忧民,忧人心不正,以理祸民;二是求是精神,求是就是一种探索,是主体对客体的再认识,求是与求道一致;三是批判精神,批判是一种反思,是对哲学理论思维内在逻辑演化的创新;四是包容精神,中华文化既是东西南北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也是海纳百川的成果,更是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吸收;五是道德精神,他对仁义理智信等道德作了新的诠释,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戴震提出的“二气”说(本受之气、所资以养者之气)是他在本体论上超越前贤关于气论的独特创获,此论不仅深化了传统气化流行的宇宙观,而且使其新伦理思想获得了坚实的形上理论的支持。由本体论上“二气”的辩证统一关系到伦理观上理与欲、自然与必然、内与外等完美结合,再到认识论上凸显联结“二气”的“智”,体现了戴震哲学思想的严密性和整体美。  相似文献   

12.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3.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的;即使在时文写作领域,戴名世仍希望用他所谓的"文章之道"来改造它,即"以古文为时文"。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做官前的早年生涯为形成期;官宦时期为深化期和补期;卸官后的晚年为皈依期。其民本思想的内涵经历了“爱人”-“好人”-“修身”的发展过程。民本思想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戴名世八股文写作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名世成为八股文大家的心路历程是悲壮的。一方面发自内心地反感八股文并大力抨击八股文,一方面却不得不花费大量心血总结八股文的写作技法并指导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八股文写作的巨大名声,一方面却在科举道路上长久遭遇坎坷。戴名世面对八股文的复杂心态,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中国古代士人的集体缩影。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一种终极价值取向,是生活中唯一的善。现代人的实存状况和现代德育的困境,反映了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和人对自身存在缺乏终极的问询。德育应是以人为目的的德育,并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意识,成就人的德性品质。  相似文献   

17.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戴望舒自我安慰的理想投射。究其本质,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雨巷。  相似文献   

19.
“人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问题,是哲学与宗教思考的基本问题。哲学家和宗教家生命起源问题的关注其实都是他们对人生目的与意义的关注方式之一。作为一名宗教哲学家和思想家,池田大作从未放弃其本位的立场,他相信人的内在精神革命有着社会革命的优位性,但是,怎样才能实现人的内在的精神革命呢?池田认为,唯有认识了“人”的本质,人的革命才有切入之处,而构成池田“人的革命”的哲学基础,就是由户田城圣(创价学会第二任会长)所提出并由池田进一步发展的“生命论”。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仁学把“仁”从个人的内在情感体验转化为带有更广更深的社会道德功能的行为,把源于我们特定个人之间关系的“爱”引申为公正无私的作为伦理责任的“爱”,将“仁”作为国家的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基础。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着的追求社会管理制度的伦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不能说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