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研讨会,老师们那一堂堂精彩的思品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老师们上的这些精彩的品德课谈谈如何怎样在品德课中激活课堂,上好一堂精彩的思品课. 一、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作用.在导入新课时,如能创设一个愉快的情景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那么将是一堂精彩思品课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正>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要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儿童去定位目标,回归品德课堂的原点,彰显品德课程的魅力。一、基于儿童,定位目标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点,也是归宿。在教学《好牙伴我一生》这课之前,我通过调查表了解到,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换牙期,他们对于牙齿的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品德和规则教育、历史文化、国情教育等众多方面。但关于知识类型的常识型品德课经常体现不出品德课的灵魂,教师重视了它外显的系统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它的"品德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品德课堂无生机可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是品德课堂的生命。那如何通过把握品德课堂生命点、优化学习方式来提升有关常识型课型的品德学科的课堂实效性呢?一、寻找课堂基准点  相似文献   

4.
魏琴 《辽宁教育》2014,(9):48-50
正活动性是品德课程基本特征之一。品德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领并和孩子们一起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构建道德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有效的品德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真切。那么,如何从"学情视角"出发,合理设计品德活动呢?一、课前探路:化"泛调查"为目标明晰的实践活动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要真正上好一堂品德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前提条件。作为品德教师,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普遍存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然后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一提起小学品德课堂,我们更多地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说理性太强,比较空洞,还会听到有些教师说小学品德课实在是太难教了,要补充的内容太多,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让我们来听听浙江省杭州市一些品德课任教教师的声音吧。本期《特别关注》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研究"为内容,特选取"2014年度杭州市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针对每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身边生活实际着手,抓住"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做到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本文将以《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品德课堂的体验活动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案例反思 今年五月,在浙江省品德与生活(社会)“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中,笔者执教了《走进新时代》一课,就历史题材品德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是充满"童趣"和"童乐"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品德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极广,要想上好这样的课,实非易事。笔者认为,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开展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各类活动,紧抓生活是品德课的源头这一理念,关注教材留白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就能打造出简洁而高效的品德课堂。一、情境——品德课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品德课堂中"以活动为中心"的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课上常呈现热闹非凡、争奇斗艳的场景。但当我们回过头来细细琢磨时,却不难发现有些活动存在着一些误区。源于对品德课活动化的无限期望,基于对新课程的不断实践,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寻找对策进行重构,还品德课堂一片亮丽的晴空,使品德课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一、偏主题,定位不准,活动陷于两难境地品德课堂中的活动过程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取决于多种因素,而目标的准确  相似文献   

10.
因工作的需要,我经常要下校听课,经常要组织各种公开课观摩活动,也经常要开展或参与一些诸如优质课、教坛新秀、优秀教师评比的听课活动,不少青年教师总这样问我: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简称“品德课”)教师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把握和驾驭课堂教学才算是一堂好课?针对这些问题,我有时感到很茫然,无从回答,因为“精彩源于细节”,涉及一堂好课的细节实在太多了。但有时我又感到不难回答,因为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不能老是被好课的各种细节所束缚,如能做到一些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不算是好课。一堂好课对于…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彩生活中无处无品德。我们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品德课堂置于广阔的精彩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把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教学将变得开放,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德课堂也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2.
<正>课改以来,我一直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感触颇多:关注孩子,关注课堂,关注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著名教育家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和细胞,细节成就成功,细节成就完美。"我认为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教学来说,细节显得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历史有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凸显,品德课容易变成历史课。其实课程中的历史内容只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因此,德育课中的历史教学必须还原德育课堂本色,即"回归生活"。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一、把握历史教学的目标,追求实效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相似文献   

14.
某校要举行一次“教学之春”课堂展示活动。张老师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了展示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学校请来了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和全校品德课教师一起参加试教和评课。  相似文献   

15.
祝祖岗 《贵州教育》2012,(17):36-37
课改以来,有些老师的品德课堂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忽略了品德课程学习的本质,少了品德课堂应有的“深度”。一堂有“深度”的品德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追求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魅力课堂。下面结合品德课堂的一线教学案例,试着谈谈如何构建有深度、高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学生而言,习惯、道德发展与人格养成才是久远的。——这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所追求的核心教育价值,是德育课程的魅力所在!在数十载的教学实践中破译了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密码——"生动",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为生而动"设计教学、"依生而动"组织课堂教学、"促生而动"提升课堂实效。因为,只有学生心动了、行动了,品德课堂才真正的"生动"了,只有"生动"了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品德课堂。唯此,才能实现德育课程美好的育人理想。  相似文献   

17.
郑庆 《时代教育》2014,(10):28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本文从设计游戏、聆听故事、创设情境、学科互补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品德课堂"活"起来,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明显感觉到学生课堂上的"说"与课后的"做"似乎完全是两码事。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品德课堂的正确引导没有得到"内化"和"强化"。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静 《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19-121
基础教育改革一贯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堂优质而高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始终抓住学生这一"本真",从三维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设计,再到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都应时刻关注学生,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达到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前尝试性学习,品德课就成了"无水之源",课堂教学将枯燥乏味、举步维艰。以"生本课堂"为基点,从"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探索一条小学品德学科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路径,实现提升前置性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