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小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只是听,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学困生心不在焉的做自己的事情,好象讨论与自己毫无关系,也有的小组同时有几个人在发言,讨论几分钟后,反馈交流意见,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一个劲的叫:"老师!我!我!"待老师叫了一个同学,有几个同学则唉声叹气,指名的同学开始发言,这时只有教师和少部分学生在认真听,其他不少学生依然高举着手,嘴里还发出"我"、"我"的声音——他们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对别人的想法置若罔闻,我们还发现,急于站起来的学生表达的方法与前面别的同学的发言几乎一样,这一不良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不会倾听,如何会思考?这样的教学有效吗?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这一特殊的教学形式由来已久,这里面有专家的高深理论,也有一线教师的肺腑之言.然而众多的声音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重点——学生的声音.学生是公开课的参与者,无论是喜是怨,他们的声音才更加接近真实,无论教师上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首先要上属于学生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3.
<正>"发言声音响亮,落落大方"——听上去好像是很简单的一个要求,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训练起来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课堂上无论教师怎么鼓励,他们的声音总是弱弱的,更糟糕的是会有孩子因为老师让他重复发言而变得声音更小、更加不自信。带一年级孩子一个学期之后,我发现这些孩子大都是在需要单独发言时才会如此,私底下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小组集体展示的时候声音也并不小,基本能做到自然、大方。于是,我想: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既不觉得是被刻意安排,又可以自信地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呢?  相似文献   

4.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讨。在许多的公开观摩示范课教学中,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楚同伴的发言。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班,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旁观者。有的班级学生有六十甚至七十人,教室里分成了十几个小组,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5.
每每上完一次公开课,学生们都急着想知道听课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以前,我还在心里暗自发笑:学生怎么这么无知,公开课主要是看我上课的水平,听课老师怎么会管你们学生的表现。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好奇心,我总是大加表扬一番。确实,公开课上,学生也总比平时更认真,发言也更积极。这学期我又开了一节公开课。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望着同学们那微笑而又满含期待的表情,仿佛在问我:“老师,我们表现得好吗?”顿时,我一下子明白过来——无知的不是学生,而是我自己。以往上公开课,我太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了。这个问题该怎么提出,那…  相似文献   

6.
<正>"聪明始于倾听!""会听的人才是会学的人!""请做一个伟大的倾听者!"……课堂上,我们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来组织教学,提醒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可是,回想我们的课堂,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吗?某老师的公开课《太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课堂回放——师:课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远、大、热"的三大特点。那你能用这些说明  相似文献   

7.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讨。在许多的公开观摩示范课教学中,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楚同伴的发言。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班,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旁观者。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多么渴望听课,特别是听名师的课。常常为一堂好课激动不已,热血澎湃;常常为一个好的设计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但是,也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这样的课好是好,可惜学不像。公开课学不像,是不是公开课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平常上课没有的东西呢?课前谈话,可是煽情大凡公开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不愧为名师,往往三言两语,就使学生兴奋起来。不妨先来看看于永正老师和支玉恒老师是怎样进行课前谈话的。于永正老师:“我看同学们的脸上有两个标点符号,一是问号,二是感叹号。有问号的学生是想问,老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有…  相似文献   

9.
一、工作中的困惑 作为低年级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常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同学正在发言,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叫着:"老师!老师!我、我、我……"不顾别人还没有把话说完就插嘴.这就是孩子没有良好倾听习惯的表现,吵吵嚷嚷的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情绪及学生听课、发言的兴致.目前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习惯还没养成,表现为:插话、自己回答完问题就不听别人意见或建议,有的还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听老师或同伴讲话,等等.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上学期,我新接一个班级。在开学前几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整个课堂有些乱:学生随意发言的有之、不做随堂作业的有之、更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这可怎么行,我变得焦急起来。终于有一天,我在一次班会课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的解释令我大吃一惊:“老师,我们在公开课上不会这样的。”——当时我无言以对。坐下来冷静思考:现在的学生究竟是怎么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经过调查,我发现持以上观点的同学还有很多。反思1:给自己定下一个教学准则为什么在随堂课和公开课上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我想起了“公开课意识”这个词。…  相似文献   

11.
调桌记     
说说两个发生在我们班与调桌有关的小故事. "老师,我不!" "老师,我不调!",直到现在,我以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坚定的声音,它出自我班一个柔弱女孩之口.  相似文献   

12.
正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而言,从定性的角度看,我对好课归结为16字: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各有提升、学科特色。面向全体一堂课为谁而上?为学生。为哪些学生?全班学生。这样的回答司空见惯。但在"班级授课制"的限制下,学生有水平层次的差异,真正在课堂上主导教学节奏的,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又敢于发言的"小明星"。而和这些"小明星"对应的,则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沉默的大多数"。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等到了一两个好学生给出  相似文献   

13.
一场考试过后有这样的两种声音:学生的声音——考试的题目都没见(做)过;老师的声音——这份试卷的大部分(所有)题目都讲过.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是不是有人在推卸责任?剖析清楚这个问题或许对我们的教学会有所帮助.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首先,我认为这两种声音都是实事求是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学生的出发点是题目的表象(式子结构、已知条件、问题结论等),老师的出发点是题目的考点(考查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题目的类型等).这两种实事求是却背道而驰的声音的客观存在,就是我们学生学不好数学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牛秀霞 《河北教育》2003,(12):39-39
日前,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观潮》公开课,很受启发,尤其对她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感触颇深。 讲课之前导入时,教师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听是什么声音,想起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看潮水的录像,问《观潮》的什么地方给你的震撼最大,让学生自由发言。  相似文献   

15.
做老师,我怕     
大学毕业后我站上了讲台,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我来校后上的第一堂公开课也是比赛课上,我选讲的课文是文言文<鸿门宴>,重点分析项羽的性格悲剧.随后,在年长的老师指点和我自己的努力下,我基本摸清了教学的规律,解答学生的问题也从容自如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我心中常常冒出这样一个想法:做老师,我好怕!  相似文献   

16.
默写对于我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星期五的语文课上,我却经历了一次特殊的默写. 我像往常那样拿出默写本,准备认真听老师报词语.老师清了清嗓子,声音响亮地开始报了:"第一个,王雨风!"王雨风,哪一课中有这个词语?我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17.
听过于永正老师好多节课,我发现他常常蹲下身子听学生发言。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半蹲着身体很不舒服,他为何要保持这样的姿势?我感到困惑。于是,我也试着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当我的视线和学生的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的时候,竟发现了角度一变,则境界大开!  相似文献   

18.
听公开课、研究课的次数多了,我发现课堂中总有几个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率高的学生。这些学生是课堂中的积极分子,有时甚至是公开课教学中老师的“救命稻草”。我暂且称这些同学为课堂中的“权威学生”。这些“权威学生”在课堂中发言的机会多,特别是在公开课、研究课中,更是“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9.
一、公开课的尴尬 从教多年,听了许多节课,我发现一个怪现象:每逢公开课,必能在课堂上发现新颖的教学形式,并且大多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唱主角,好看的图片一张接着一张,精彩的视频一段接着一段,动听的歌曲一首接着一首,而学生就在这纷至沓来的资料中或者遨游、或者发傻;而在不是公开课的课上,往往就是老三步——复习、预习、学习。老师讲课文讲得满嘴白沫,学生记笔记记得手指痉挛。由此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开课之后,在授课老师回答听众提问的时段,常常有听众——当然也是老师——提出诸如“请问您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吗”之类的犀利问题。有的老师会很诚恳地回答:“不是,因为这是公开课,肯定要做得精彩一些。”这种答案让人觉得实在,但是也让人产生“这样的课有借鉴意义吗”之类的疑问。有的老师会问答:“是的,我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这种答案能让人觉得这课听得值,但是又会产生“他是在撒谎吧”之类的疑问。为什么呢?凡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一个精彩的课件更是这样。所以课件太精彩,说是专为公开课准备的,听众难免会觉得没有借鉴意义;说是平时就这样上的,又很难令人相信。毕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天天准备多媒体课件的老师,还真是很难找的。  相似文献   

20.
一、鼓励学生大声地说,使学生敢说1.表扬发言声音响亮的学生,使所有学生能逐渐养成大声“说”的习惯。2.经常利用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得胜的标准是声音响亮。如开“火车”时,哪一列“火车”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声音响亮,那一列“火车”就是胜方;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