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学生质疑后的教学调控,正确引导学生释疑,是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和阅读教学效应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及时评价,积极鼓励,为学生质疑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质疑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多而杂",其中有的是有价值的,有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教师应有敏锐的判断力,能从"多而杂"的问题中筛选提炼出学生最需要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释疑解难更是如此,针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自求得知.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教师提出教学引领性问题后,再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如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并接受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的熏陶.  相似文献   

3.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觉有些莫名其妙。是的,这是我2006年参加全国远程教育培训时曾听教授讲过的一个案例:一位教师上语文课时,经常让学生质疑,并要求他们尽量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很好。前几天,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按惯例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开诚布公地谈这节课的得与失。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尖锐地说:"我认为韩昊同学的问题没有一点价值。"下面杂音顿起。  相似文献   

4.
陈玉萍 《成才之路》2011,(18):24-24
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科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其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质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这个问题时时困扰着我,促使我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而只有大脑积极思维,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质疑是促进大脑思维的有力武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当学生善于提问时,那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有"疑"是发现问题的开始,提出问题的起点,而敢"疑"则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第一步,只有真正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养成质疑习惯,会"疑"才是掌握质疑能力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努力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清除"不敢问"的心理障碍,为"大胆问"撑开一片蓝天,使他们在课堂中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探究解疑并在解决问题中再次质疑。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俗话说:"学贵有疑。"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又怎样教会学生质疑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一、从题目上质疑我教学生每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看清题目,针对题目,产  相似文献   

9.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过:“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学习中的“疑”的。学贵有疑,学则知疑。质疑——提出问题,即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即在认真思考的前拖下,破解疑难。学会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环节,因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因疑而学,因学而疑”,循环往复,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学会学习;善于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之一,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  相似文献   

10.
正正所谓:"问号是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要想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用来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展开主体探究,在探究中发现与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而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开端,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培养善于质疑的能力,使学生爱质疑,会质疑。  相似文献   

12.
韦剑 《考试周刊》2014,(3):45-45
<正>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观点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事实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行的,而在于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一段话或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一、质疑要有价值,宁缺毋滥学生具有质疑能力,确实对他们学习课文大有裨益,但要把学生的质疑落到实处,体现出质疑的价值,不能为质疑而质疑。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读完课题以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音乐之都维也纳在  相似文献   

13.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解决一个问题具有同等意义。如何让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问的能力。这不仅是我们教学必须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  相似文献   

14.
有位哲人说过:"提出一道问题比解决一道问题更有价值。"的确,质疑就是思维的开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一.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敢问、能问,而且还会问、善问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质疑,要从"关键处"切入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人的思维活动是由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引发的.正因如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全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达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境界,从而激励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质疑理所当然成了"自主"的代名词。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它"纵横"于审题、初读、精读各个环节。然而,就在学生走向自主、走向大胆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敢问、能问,还要会问、善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而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开端,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培养善于质疑的能力,使学生爱质疑,会质疑.  相似文献   

19.
质疑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不断释疑的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大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尽管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后面有指导性的思考题和练习,但学生读起来仍有不少的难点和疑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自读时质疑。比如,我班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为学》时,就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质疑。有的问:“古人是怎样对待学习上的困难的?”有的同学提出:  相似文献   

20.
学生质疑是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如何启发学生质疑呢 ?一方面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动机。因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动机的主要做法是:首先是积极的期望,它要求教师自己应富有激励学生质疑动机和想象的倾向性,并对学生充满期望,这种期望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起理智上的兴奋和内部的质疑动机,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