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就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推崇文学作品对于涵养精神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要以审美能力的发展来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按照这个精神,《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语文教材里展现着它的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推崇文学作品对于涵养精神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要以审美能力的发展来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按照这个精神,《课程标准》实  相似文献   

4.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随着课改的深入已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的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日新月异,课堂教学变得开放而富有生机和活力。但我们在看到累累硕果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自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文化的积淀、语言的熏陶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成长中相伴而行。而语文的两个特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有的艺术。太过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必然会丢失语文最本质的工具性;太过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又必然会让语文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找到一种比较适宜的表达方式呢?我们认为那就是将语文课上出文学味。其实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但是我们不能放任学生,任由他们去漫无目的地感悟文本。学生需要悟什么?怎么去悟?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四悟。  相似文献   

6.
洪正娟 《学周刊C版》2015,(10):126-127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观点、教法令人眼花缭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发觉不少语文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真正的内涵,语文课"串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使语文课丧失了自身应有的魅力。语文课的"语文味"缺失了。语文课的最大悲哀莫过于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语文作业设计时,教师围绕学习情境做文章,为学生设置更多的游戏性、竞赛性、演绎性语文作业,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冲击,其促学效果特别明显。小学生对情境性作业有特殊敏感性,教师以此作为教学调度的启动点,切准了学生的心理渴望,自然能够赢得学生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8.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是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理念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要突出语文自身的特点,上出并上足语文课自身的味道.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学语文就得多多去读,细细品味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是指对文章的用字用词、语句内涵、语气语调等等事关语言的因素仔细体会、用心把玩、反复咀嚼,静心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品味语言可以抓关键词,可以抓修辞,还可以抓写作特色,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妙,感受言中之情,让语文课堂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  相似文献   

11.
12.
<正>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上足语文味,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师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制定目标,导向语文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制定具有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便成了语文课上足语文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邱少清 《考试周刊》2014,(44):47-47
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从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入手,着重论证了提高教师素养和情感共鸣是语文课能教出语文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文教育中文学功能的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因此就要把握语文教育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突出语文的人性美和人情味,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情感味。一.创设情境,以情入课情感具有感染性,每一课书的教学之始,我都会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前境,通过教师激荡的感情,恰当  相似文献   

16.
于静芝 《成才之路》2014,(14):62-63
正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双语小学马玲老师在县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放飞蜻蜓》一课,顿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马老师这节课平淡、简单、扎实、轻松,始终以发展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融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为一体,整堂课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醇厚的语文气息和浓浓的语文味,很值得我们咀嚼、回味。一、删繁就简,重点突出我曾苦苦思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  相似文献   

17.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商乃勇 《考试周刊》2007,(50):15-16
本文从音美、形美、意美、情美四个方面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语言美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语属于人科学的学科,它对人的精神领域起着熏陶浸染的作用。新课标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淡化了陶冶学生情操,  相似文献   

20.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对人的精神领域起熏陶浸染的作用,新课标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只重"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淡化了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遏制了学生认知和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因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