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知识积累、锻炼读写能力的关键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我谈以下认识。一、从“悟读”中引导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悟读”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领悟、品味课文内容。有学生个人对课文主旨的直观认识和判断,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是直观思维活跃,对表象易于学习、扑捉、理解,缺乏对课文深层内涵的寻找,即“领悟”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指导朗读中落实“以读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即“以读为本”)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实践来实现。“以读为本”绝非是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去读,它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参与其中。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对此,教师要针对课文特点,灵活指导读书的方式,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范读。范,即榜样,模范。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如《五彩池》的第一自然段,先是极力渲染天上瑶池的“神奇”,紧接着写自己真的看到了“像瑶池…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可读性强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文质兼美的范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自行理解和感悟,我在教读一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以“读”为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相应的阅读方式,针对不同的阅读方式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从“读”入手,以读带思,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张俊霞 《成才之路》2009,(30):40-4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取代了知识的传授。于是,课堂真正变成了学堂,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他们不再以听讲、记笔记为专务,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自读自悟。下面我结合自身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一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的。  相似文献   

6.
自读课文是统编教材中一种新的课型,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实现深度阅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好“阅读提示”“旁批”以及相关的补充“材料”来帮助学生完成有深度的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7.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想让学生解决"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生活,提升观察和积累能力,并且协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重拾"碎片化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开阔视野,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就应该从阅读的数量人手。作为语文教师,要纠正忽视阅读量的做法,提倡“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都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的,所以如果学生只有初中三年六本语文课本,加上六本课外读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9.
教学《古井》一课之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质疑发现,讨论交流。教学步骤是:(1)学生读课文后自由说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①明白了乡亲们、古井很好及事实和原因。②讨论后明白了古井和乡亲们为什么好,他们所共有的精神品格是什么,并辨析乡亲们的品格是不是“舍己为人”。(2)引导学生说不明白什么。学生回答不明白“陶冶”的意思。①老师讲解“陶冶”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说本课谁陶冶谁。②拓展引导: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如何陶冶你们,学生回答苹果树、蜡烛、粉笔、板擦等。(3)学生质疑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只管上班挣钱而不管老人,师引导学生讨论,女儿如何有礼貌地请乡亲们帮忙。  相似文献   

10.
英语阅读教学是中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以引导阅读为主线,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效的阅读技巧为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学生读”为“学生乐读”,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导得巧妙,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阅读。  相似文献   

11.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把“读”的时间让给学生;其次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再次是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当下,“以读为本”的理念已深入语文教师的内心。然而,一些教师虽然明白“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却不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与文本充分对话。久而久之。朗读在学生眼里便成了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对于朗读。他们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朗读水平更难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得主动,读得深入,读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难教难学,这似乎成了师生们的共识。其实,古今许多名人和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所指点,那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读”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自觉地“读”,达到会读、爱读、多读、广读。一是会读书。读书跟做别的事情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  相似文献   

14.
新大纲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语文“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指导、诱导学生自主读书,启发学生阅读的心智,把“读”与“思”结合起来,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从而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读”的活动归纳成四点:一、初读求通、整体感知每篇课文教学,都应把自能读书放在首位。给予学生充分读书的时…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以读悟写,以读促写,把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读写能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多媒体指导作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开拓学生的想像思维;运用多媒体积累词句,帮助学生“厚积”而“薄发”;借助网络,博览群书.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以读促写,让学生们喜爱读书、轻松写作.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针对课外阅读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开阔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各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该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呢?我认为,教师应特别注意和重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把孩子们带入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一、引导孩子爱读书这里的爱读书,应该包括两点:一是要让孩子们在读书过程中享受到乐趣,使他们爱读书;二是要引导他们读有趣的书,使他们爱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孩子们对读书产生兴趣,就应该从小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放飞心灵。教师要精心引导,以读见美,最终收到探索阅读,发扬个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上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璞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胡友全 《学语文》2007,(6):26-27
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创新,品尝阅读的快乐。同时教师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说到底,要处理好学生的“读”与教师的“引”的关系。用什么引导?按什么步骤引导?引导些什么?这是自读课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