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忻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支教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支教全过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偏远农村教师流失较为严重,多数体教专业支教生要兼代多门其它课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不少学校几乎没有体育器材及体育场地,体育课教学内容较为随意;生活条件差和安全问题是支教生认为最突出的问题;通过支教,多数学生在教育教学经验及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收获,并树立了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最后,从进一步提升体教专业学生培养规格、加强支教生思想政治及安全教育、提高支教生教学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炳芹 《体育世界》2013,(10):107-108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以下简称体院)的课程安排、培养目标及具体的授课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天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体院体教)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与授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提高体教学生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体育志愿服务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工程之一,也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分支内容。以“体教融合走基层”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动为案例,研究发现:第一,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等战略,成为开展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动的驱动因素。第二,“体教融合走基层”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动形成了以行动项目为驱动、行动组织为主体、行动内容为内核的实践逻辑,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行动效果,表达了国家促进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善良意愿,既彰显了国家补齐乡村体育资源短板的善治能力,也实现了国家善治的目标。“体教融合走基层”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计划由行动项目、行动组织、行动内容、行动效果和行动结果而构成的基本逻辑,为国家及基层体育治理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持。第三,“体教融合走基层”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动是通过建立国家动员机制、国家组织机制、国家改造机制及国家发展机制等,从而实现了更高的跨部门行政效率、更低的体育专业资源调配成本、更好的国家和地方多级互动服务,及更多组织机构管理者协同服务乡村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目标,为探索中国特色体育志愿服务行动机制等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体育师友》2014,(3):F0003-F0003
<正>广体网讯:为了检验和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水平,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体育教育系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举行第二届学生基本功实训与大赛。本次大赛参加人员为体育教育系2011级全体学生和2012级2个实验班的学生,比赛内容分为教学技能和学生专项教学能力两部分。其中,教学技能包括:队列队形、广播操、教案设计三个方面;专项教  相似文献   

5.
对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体育教学的权威学术刊物《体育教学杂志》刊载的231篇文章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主题多以体育教学主体研究为主,对“教学内容”研究相对集中,对“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目标”的研究比例相当;对职前教师、教师专业职业发展、教师教育评估和学生性别、学习兴趣与动机、儿童青少年(女性)身体活动与体育能力等研究最为热门;“体教教学内容”方面,主要热衷于“学生特定领域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体育游戏”和“体育知识、课程方法与体教化”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6.
吴朝晖 《体育风尚》2023,(12):89-9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并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在给学生讲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满足当代教育所提出的技能人才健康体能的发展需要。在体教融合的教学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师需要革新体育教学模式,分析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就业方向,给其划分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发展学生从业适应能力,凸显出教学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其学习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调整。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掌握体教融合的切入点,不断深化体教融合,从而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进行创新,让其在教学标准、教学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为“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依据当前的时代背景、教学指标的权重值及专家补充意见,制定教学内容优化整合设置的框架构思,分析教学时数优化分配方案及其可行性.旨在探索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能与沈体体教专业最新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武术套路课程内容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武术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2011、2012级学生为期三年的实习支教岗前培训工作研究,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对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实施及培训评价等进行阐述,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培训课程体系,为顺利完成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宋卓  蒲婧瑶 《新体育》2022,(6):70-72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其本质就是将体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逻辑归纳等方法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和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进行研究,探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方式和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新时代高校体育的改革重点从教学方法、体育竞赛、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体教融合背景,对高职篮球教学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篮球教学重要意义,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发挥高职教学、训练和竞赛资源优势,培养后备专业人才。研究结果表明: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篮球教学存在原问题表现为篮球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线上教学资源库未建立、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教学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篮球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升,提出了合理设置篮球教学内容,构建线上篮球教学内容资源库、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健全篮球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和全面提高篮球教师业务素质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和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后发现,多数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较强,而运用基本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学综合能力不足,这与高校缺少一个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课程综合性不强、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和教学实践不足等有关.为此,提出了将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3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分段、多次的教学能力培养和实践以及采用"档案袋"式系统与分段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教学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翔  马晓芳 《体育科技》2023,(6):144-146
体育教育承载着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塑造,品格培养的功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融合到普通教育体系的“体教融合”理念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如何充分利用“体教融合”进行发展却并未得到有效落实,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需求,场地设施条件局限等外因;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教师教学“新”能力有欠缺,政策支持不聚焦等内因。为此对高职体育教学研究提出建议:优化顶层设计,落实五育并举;完善统筹管理,协同政策保障;匹配职业需求,制定体教方案;培育品牌项目,树立特色品牌。以期充分发挥“体教融合”的优势,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伟 《精武》2012,(9):54-5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失衡及评价体糸不够完善等问题,严重削弱了体操教学应有的教育功能。高校体操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学习心态,以便学生。自觉的、长期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的一种方式正在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评教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针对某校学生评教的实际情况对高一年级两个班  相似文献   

15.
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心肺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心肺功能的测试,探讨女足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方法:利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对递增性负荷运动的女足运动员、体院体教专业和普通系科女大学生心肺功能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结果:女足运动员的最大心输出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吸氧量及运动能力均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教组)和普通院系学生(对照组),三组呈女足组〉体教组〉对照组,女足运动员安静时心率显著低于体教组和对照组。结论:女足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及耐力素质优于体教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崔峰 《体育世界》2014,(9):89-90
体教专业是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校德智体全面教育的重要的环节。所以,高校除了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的实力,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制定科学的体教专业培训方案。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体教专业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以高校体教专业的培训模式作为切入点,简要阐述高校体教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革方案,希望为高校体教专业培训方案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黄爱锋  王健  张曼 《体育科研》2000,21(1):50-5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评价体育师资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就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给出的具体措施是转变观念、改革课程、完善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旨在建立高师体教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合理模式,以提高体育师资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发展现存的问题.认为:现阶段中国“体教结合”模式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学校申请培养基地的准入门槛限制、专业师资人才缺口、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相对突出.并提出了科学调控、优化学校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训制度;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高“体教结合”教练员水平;驱动校、企多方合作筹集经费等较为具体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运用新警体教学模式,对特警专业学生进行警体技能的教学训练,教学训练结果表明:特警专业学生在身体素质、警体技能、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警体技能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并为提高我国警察院校警体技能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动力、困境和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体育与教育的渊源、体教融合发展的制度与理论基础、体教融合新内涵等问题进行梳理发现,1987—2020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体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根柢,新时代为体教融合在价值、功能及目的等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发展、需求三个方面分析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体教融合面临以下困境:1)多元主体共治体系尚未建立,融合理念认识模糊,发展领域有限;2)教育功利化,恶化了体教融合改革与发展的社会环境;3)体教融合部门思维尚未破除,缺乏统筹部署,融合活力有待激发。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体教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部门或产业互融互通、边界模糊的特点,提出构建以自生为基础、以共生为常态、以再生为愿景的体教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依循自生—共生—再生的进阶逻辑,提出打造体教融合共享平台和再生体系,拓展体教融合发展领域;变革评价体系,通过加强宣传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营造体教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破除部门思维,强化统筹部署,激发体教融合活力,释放体教融合乘积效应等实施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需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