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运动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江苏省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认知评价取向与意向性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认知评价取向与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运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运动量与认知评价取向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女生认知评价取向水平与意向性取向水平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的知评价取向水平高于大二和大三。(2)运动量与认知评价取向之间存在负相关,体育锻炼水平越低,认知评价取向越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营养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师范类和综合性院校大一至大三男女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营养健康知识和饮食行为总体表现尚可,近半数学生具有荤素营养搭配的饮食观念及习惯,饮食较有规律,对营养素的态度及行为较正确。但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如主食摄入量过少、不重视早餐、挑食、膳食不平衡等,这与营养知识缺乏和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关。建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营养教育内容,鼓励大学生多渠道获取营养知识和提高健康认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大学生运动量等级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和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育运动量等级的大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大学生同龄段水平;性别差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不同运动量等级的锻炼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中参加中等运动量等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优。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将大学生按照体育人口特征分为体育人口、准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并对他们的健康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人口分布呈枣核状;具有体育人口特征的大学生对健康观的认知较非体育人口特征的大学生完善;体育人口群体与非体育人口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场地问题是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准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在时间方面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新疆高师1147名大学生,对他们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段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体育锻炼运动量总体上分布比较均衡;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两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有着正确的健康观,但在健康意识和行为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缺乏科学锻炼知识是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频率方面呈哑铃状。同时,男女生在体育行为上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20名女生5天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和体质的测定,旨在了解女大学生营养与体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营养不合理的问题,表现为总能量摄入不足,三餐热能比例失衡,某些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从而限制了身体的发育,延缓了呼吸功能的提高,影响了身体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测量法及数理统计法,探讨大学生不同营养状况与身体素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男生正常组除引体向上、握力指数、坐位体前屈指标略低于不良组外,50m、1000m、立定跳远、握力指标总体好于其他组;女生不良组除握力指标不及肥胖组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略高于正常组.提示:由于男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侧重点不同,建议男生需加强柔韧素质和上肢力量的练习,而女生在塑造完美身材的同时要保证营养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生膳食营养和营养知识方面的调查结果为依据,探讨大学生膳食结构,能量代谢及有关营养教育方面的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的膳食营养增强其体质及营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李文欣 《体育风尚》2021,(5):251-253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索大学生体育运动量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关系,对标国家于2019年7月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下称《计划》)中鼓励提倡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标准,考察大学生达此标准的达标情况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作用,提出大学生合理体育运动量的指导意见,旨在引领大学生重视体育运动,合理安排体育运动量,促进综合素质提升,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建议高校、学生及家长增强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度,以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体育运动量,提升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健身运动锻炼,本研究制定以发展人体柔韧、耐力、力量、灵敏、速度、增重、全面发展及瘦身为主要内容的八类共15套健身运动处方,并在大学课外活动中进行处方锻炼实验,探讨各类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定的各类健身运动处方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同的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的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等体育锻炼量有助于积极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自我与体育行为应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54名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身体自我发展及体育行为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男生身体自我发展要高于女生身体自我发展,身体自我中的优势指标与其相对应的体育行为应对呈正相关,说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瑾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9):81+125-81,12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态度的测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这些维度对学生总体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有较强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16.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变化特点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引进并经过本土化改造的“阶段变化理论模型”为依据,对常州4所本科院校一至四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女大学生存在随年级升高不参加锻炼人数逐步递增的不良现象;大部分学生只是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而未能养成习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动力特征,须借助不同的干预措施来促使锻炼人群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阐述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和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是巨大的,提出学校的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条件,调动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以改善和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州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为学校有关部门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是了解大学生自尊、运动行为的现状,并探讨其间的关系。对浙江省大学生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研究工具采用结构式问卷,以团体自填问卷方式收集资料,有效样本共计1456名,所得资料以两组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男生的整体自尊、身体自尊高于女生,而女生的社会自尊高于男生,BMI过轻者的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和社会自尊均高于正常者,正常者高于过重者;2)男生的规律运动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规律运动者的身体自尊、社会自尊与整体自尊都显著高于无规律运动者;3)男生经常与他人一起运动的比率高于女生,经常与他人一起运动者的身体自尊、社会自尊与整体自尊均高于独自运动者。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