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心尽性     
《出版参考》2005,(9):30-30
匡章是齐国有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人主动和他交往。但是孟子却主动和他交往,还十分敬重他。孟子的学生们非常不理解孟子的做法,一天公都子问孟子说:“先生,匡章这个人,整个齐国都说他是一个不孝的人,您却同他交往,还十分善待他,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放在我面前的是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老子他说》、《孟子旁通》。从版权页上看,都是1992年1月印刷,署名皆是怀瑾讲述、蔡策编,责任编辑均为雷伟。表面看来,两本书的印刷还都不错,但细读起来,书中所反映出的政治倾向却不能不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3.
从郎索双钏     
那时他刚离婚,还年轻,却觉得半辈子都耗完了。怕静却也懒得说话,每晚都和朋友出去泡吧,挑一个最爱说话的女孩子坐隔壁。十次有八次,他身边是她,第十一次,她主动说:“你开车来的吧?待会儿捎我一程。”  相似文献   

4.
《文汇报》1984年9月17日登载闻纪之的文章《对<义利之辨>的思考》,认为孟子并非不言利的代表人物。文章说: 孟子,历来被视作崇尚义而不言利的代表人物。确实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是说过:“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他还那样起劲地“辟杨墨”,从墨翟的“兼相  相似文献   

5.
又一位出版老人走了。历史老人。赵家璧。见过他和没见过他,了解他、不了解他和想了解他,认识他、不认识他和想更深更细地认识他的人,都再也见不到他了。与他有所交往而又想更深交往的人,都再也不能与他交往了。我算了解他的,因为他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粱惠王上》,是有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一句话。孟子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吋霸主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 称霸诸侯的事,流露出钦羡之情。孟子以“王道”相对,避而不谈“霸道”。他在劝说齐宣王推恩保民实行“王道”(即儒家的仁政)时,说了下面几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上句第一个“老”字用作动词,作“敬爱”讲,言敬爱自己的父母也应该敬爱别人的父母。下句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认老乡     
我们连那时候有一个“家门口兵”,他家离营房的距离不超过五公里。我们都觉得他很幸福,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没有“老乡”。按说,营房外面全是他的老乡,但是他却十分无奈地说:“是呀,可是谁认识我呢,谁管我呢。”  相似文献   

8.
据说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个叫易牙的人,他的烹调技术十分高超,齐恒公是每餐非易牙之菜不吃。后来易牙去世,人们才发现他作菜的  相似文献   

9.
《视听界》2002,(Z1)
黄凡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属于那种奇怪的人,说得好听是有个性,说得难听是够厉害。”我没想到他会这么说,由于平日与他交往不多,真没看出他是个个性很强的人,倒是记得四年前他刚进台时那副见人就笑的讨喜模样,他当时高中刚毕业,人长的帅气,很是抢镜,阿姐级主持人争着要他做搭档,最后跟着“关阿姨”到经济台《大小世界》当孩子们的大哥哥去了。就在南京没有几个孩子不知道“黄凡大哥哥”的时候,他却转  相似文献   

10.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上班听领导的,下班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说他和谁发生过争名夺利的事情,更不要说什么风流韵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上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同事叫他打牌,他摆摆手说:“快别提了,最近手气痞,昨天打麻将还输了千把块!”事实上,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打麻将,也不上网聊天,更从不拈花惹草。一  相似文献   

11.
一个出色的记者,必然是一个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和对话的人。因此,访谈和对话便成了记者的日课。 记者在与被采访者的交往中,本来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所有提问不都是由记者率先发出的吗?但是采访的结果如何,主动权却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这正是记者在其特殊的人际交往中常常遇到的尴尬。  相似文献   

12.
“投稿派”     
叶圣陶老先生说自己是个“投稿派”,他不轻易答应编辑的约稿,有了合适的稿件却会主动给你送上门来。有次我随丁景唐先生一起,专程到他府上拜访,请他就三十年代的新文学写篇东西,他连连拱手说“不行,不行”。我们再三恳请,他还是婉言推辞:“我可以考虑考虑,但不能接受约稿。”直到送我们出门时,叶老还风趣地说:“我可是一个铜板也不欠呵!要是答应下  相似文献   

13.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风格明畅,语言犀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辩论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孟子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既要驳诘同自己观点不同的其他学派,又要说服各国的君主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学习借鉴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对于  相似文献   

14.
■有益的鼓励自 1 958年贾祖璋先生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调到科学普及出版社以后 ,2 0多年里 ,我一直在王幼于先生的指导下做编辑工作 ,他给我的教益也很多 ,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从 1 951年起就在同一个编辑室工作。贾先生调走以后 ,他任我们编辑室主任兼副总编辑。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对人对己都非常严格的人 ,不轻易说赞扬的话。有一回看了一篇我的作品 ,他说“这一篇写得不错”。因为这话十分难得 ,所以尽管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 ,却还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那是 1 957年的事儿 ,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前夕 ,从党中央传下来一个精神 ,要提倡…  相似文献   

15.
宁戚是齐桓公时期的卿大夫,他本是卫国人,出身贫贱,通过饭牛而歌,以干齐桓公。桓公识人,管仲善任,在政治上得到重用。宁戚不蔽贤,不隐恶,使齐国政治走向辉煌。然宁戚做事没有节制,故没有能够为相,失去全面管理齐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魏剑美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2):14-14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上班听领导的,下班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说他和谁发生过争名夺利的事情.更不要说什么风流韵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上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同事叫他打牌.他摆摆手说:“快别提了,最近手气痞.昨天打麻将还输了千把块!”事实上.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打麻将。也不上网聊天.更从不拈花惹草。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将自己如此描黑.一次酒后他坦诚相告:哥们.还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要不这样我哪里混得下去!  相似文献   

17.
留心身边的人我们天天在和人打交道,而大量的新闻事件往往就发生在这些日常生活交往中,如果不注意周围人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许多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就会白白溜掉。去年12月18日,我乘胜利海洋总公司面包车回报社。当时,天气奇冷,我穿着厚厚的外套,还感到寒气袭人,可我发现身旁的一位小伙子,却穿着单衣,冻得几乎缩成一团。我纳闷:都进入冬天了,他为何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四书系统中的一部。关于他的作者,一说是战国时期孟子自著,另一说是孟子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还有一说是孟子弟子极其再传弟子的记录。关于它的篇数也有争论,东汉赵歧首先将《孟子》内篇七篇并为之注,每篇为上下卷,凡十四卷,拒斥外书四篇。赵注之后,对此书注者虽然很多,然而遗失者不少,今天所能看到的寥寥无几。清代以后,为此书作注的人更多,但不乏有人利用孟子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从而使其失去原有的意义。现代海内外研究《孟子》的也颇为可观,由于条件有限,对其不能一一观之。所以,本文定名为《<孟子>研究所见录》,只对笔者所…  相似文献   

20.
得知杨宪益先生病重住院后.我心中曾闪过不祥的预感,没多久传来他不治仙逝的消息,虽然有点心理准备,但又一位前辈长者永远地离去,还是令人伤感不已。以往与杨宪益交往中他所呈现的不同形象,变化着在我的脑际翻腾。说他是翻译家、学者、酒仙、诗人,这些都对,但我又想到,杨宪益留给我更为突出的印象却是:一位于事于理都十分明白的人,尽管他常常自称“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