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应从道德发生中去寻找,道德发生中蕴藏的交往实践正是道德教育的本源。当代道德教育应有交往实践理论的支撑,走出道德教育困境需要实施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从新视角出发。阐述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困境,探讨了道德交往的特点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延伸结果便是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其蕴含的多元文化、价值相对主义等思潮令人目不暇接。世界各国都必须回应一个真实而又迫切的价值命题,即面对形态各异的文化全球化思潮,道德教育应当秉持何种价值,采取何种行动响应。在跨文化交往视域下,价值理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素,价值引导是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资源,跨文化交往是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跨文化比较是道德教育的借鉴力量。  相似文献   

4.
当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在于,学生一旦离开道德表演的舞台,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道德规范就失云了约束力。从交往行为理论来审视,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道德教育的话语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有效性:与道德现实的客观世界的关联要满足真实性的要求;与道德规范设计的社会世界的关联要满足正当性的要求;与个体表达的主观世界的关联要满足真诚性的要求。道德教育的变革需要通过交往行为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传统道德教育以单向交往为主要特征,这是造成道德教育困境的症结所在。从交往视角出发,道德交往的内涵十分丰富,学校道德交往的行征、类型是多元的,相应的教育策略也应是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的“导师制”是指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介入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作真实的教育性交往,在交往中关怀学生德性生长、促进学生的德性完满的道德教育制度。在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导师制”可以弥补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德育性交往的不足;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性完满;可以提高大学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话语伦理学与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西方道德哲学的视野中说明当今社会在对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两种典型困惑,试图通过对西方道德哲学发展路径的全面解析为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道德教育既要避免对道德进行抽象的、知识性的理解,又要超越道德的相对主义所带来的不确定的价值秩序,最终在交往道德教育中、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视野里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找到一种既能认同、践行多种道德内容,又能在文化多元和道德冲突中信守道德信条并勇于承担道德责任的教育方式,因此,从西方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道德教育既是哲学的重大课题,又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高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中完整引入“交往”这一重要概念,把交往作为一种理念运用于道德教育中,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交往道德教育理念致力于改变人们把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灌输过程的观点,它把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交往过程,一个师生个性、主体性的发展过程,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以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宗旨在于教人如何过自由的生活,规训与交往,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态,也是当今道德教育中十分常见两种方式。它们分别对应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观念。建立在对现代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审视基础上,结合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理论,从规训与交往的视角反思现代道德教育,从而为走出道德教育实效低靡的现状理清思路,这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黄河 《河池学院学报》2006,26(4):122-126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文章从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大学生道德特点入手,分析大众传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起到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提出了营造高校校园大众传播良好环境,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师生交往是大学德育教学当中教师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和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一睢命是从”,这既不相融于主体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新的品德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和建构的过程,要加强德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的品德内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大学生德育交往的境域之一,生活世界德育交往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大学生德育交往的生活世界取向强调德育交往的实践性,反对把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把握其基本涵义、意义、特点和要求对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实践型德育交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交往的重要环节,道德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道德对话。在道德教育语境中,道德对话是人与人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是人与文本作者之间借助文本内容达到的视界融合,是个体对自我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活动的反思。在道德对话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成理解、共鸣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5.
学生德育的家校沟通和互动,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研究和探讨加强家校德育沟通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家庭和学校在德育沟通中各自担任重要的角色,家庭和学校德育沟通、互动将会给学生德育带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阐述规训与交往的理论基石即现代道德教育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基础上,从规训与交往的视角反思了现代的道德教育,认为现代的道德教育,正以“压迫”、“奴役”甚至是“暴力”的手段对学生的消极自由进行着“规训”,以“启发”、“诱导”、“灌输”等手段对学生的积极自由进行着不平等的交往,但大学校园的亚文化,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却是在自由自主地阅读、上网等各种不同的交往途径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d test a scale assessing students’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MTC) functioning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for mo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The rationale of MTC functioning, including interaction of four independent competencies: moral awareness, moral judgement, moral discourse, and moral decision-making, is primarily adapted from L. Kohlberg’s theory, Neo-Kohlbergian theory, J. Habermas’s and K.-O. Apel’s discourse ethics, and L. Hinman’s ethical pluralism. There were two 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sure. The resulting instrument contained four moral dilemmas differing by a focus on micro-moral and macro-moral levels. Findings from the studies indicated the MTC scale has acceptabl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describe Taiwanese students as attending to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integrat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norms. Additionally, the measure provides a detailed picture of students’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ing.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mplications for moral theory and assessment of mo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程度的日益加深,道德价值多元化,道德冲突日益激烈;成教德育工作受到严峻的考验。本尝试从古人的智慧中挖掘出一些重要的思想,以给当代的德育工作提供启示,《淮南子》强调道德教育应循性而教、以神化人、重视心灵沟通以及率先垂范等思想对成教德育工作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廖丹琪 《高教论坛》2014,(12):70-72
孔门教育,以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重在引导,而非填充,他运用了各式各样的启发式教学法,包括双向交流、"叩竭法"、因材施教等,通过采取这些方法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当代大学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干课程,其与孔子的道德教育有相通之处。研究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所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结构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过渡的背景下,仁爱作为产生并适应于差序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逐渐失去了合理性与正当性。适应于团体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正义逐渐取代仁爱成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由于正义具有以下三项功能所致:调整同质性的人际关系、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表征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主导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