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课堂语言形式,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则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目前语文课堂上存在的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问指向性不明,过于空泛,难度大;提问缺乏新意等,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提问只有遵循启发性、梯度性、双边性等原则,才能使语文课堂提问成为一种高超的创造性艺术.  相似文献   

2.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挑来挑去选择了歌颂英雄人物的《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作为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对设计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通过反复朗读,哈尔威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接下来是对课文的感悟的环节.我问:“通过朗读,你认为哈尔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学生都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3.
一节好的课,就如放风筝一般,创设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梯度,扶摇直上,不断领略前行的风景。近日,聆听了学校李老师执教的这节《理想的风筝》,我感受到了李老师高超的"放飞"水平。《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传情的笔触,回忆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的三件往事,细腻地刻画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时时兢兢业业、处处自强不息。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催化剂,也是有效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笔者以为,只有文情、师情、生情和谐融合的语文课,才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5.
殷蓉 《辅导员》2011,(27):46
叶谰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开放的课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催化剂,也是有效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笔者以为,只有文情、师情、生情和谐融合的语文课,才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执教《风筝》一课,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情感这根绵绵红线,让课堂上高高飞起情感的风筝。整堂课的教学诗意勃发,淋漓尽致,让人折服。下面,撷取其中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7.
风筝这一意象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了这部文学作品,对其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升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使得该文学作品多重的主题最终得以点连成线,线又成面的关键,是升华作品主题的集结点。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 理念 本文的教 学设计是以鲁 迅先生的散文 《风筝》一文 为平台和依 据, 通过创设 探究性活动情 境,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在提问、探究 和体验中完成 本课的教学目 标。通过多角 度有创意地阅 读, 拓展学生 的思维空间, 全面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在探 究中体验作品 的情感, 在体 验中实现自己 情感上的认 同。培养学生 高尚的道德情 操, 促使学生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使教学流程清晰、自然、灵活,实现“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9.
课堂不只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师演绎教案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体验、感悟的历程,是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生成体验的过程。我们要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  相似文献   

10.
以前听老师说,课堂是生成的.今天上完了&;lt;灰雀&;gt;之后,我才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1.
以前听老师说,课堂是生成的.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后,我才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以前老听人说,课堂是生成的,我总不信。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后,我才深有体会。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虽然称不上严密,但是步骤也算清晰。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放掉喜欢藏起来列宁灰雀小男孩帮助、教育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本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列宁喜欢灰雀。可是,我却死搬教案,要学生找小男孩的几句答话。第一课时,上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一件往事,以及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清。“我”向来不喜欢放风筝,甚至嫌恶放风筝,并且把自己的这种思想强加于小兄弟身上,致使有一次粗暴地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给毁掉了,随着岁月的流失,我已是中年人,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而作者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后悔、煎熬,以致渴望能得到补救,于是我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一同和他放,但亦无济于事,当我提及此事时,弟弟却已全然不知,全然忘却。所以,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时,  相似文献   

14.
孙艳 《语文知识》2015,(2):16-22
师:今天我们穿越到90年前,走进鲁迅回忆故乡春二月放风筝的情景中。首先,我想听一听同学们是怎样朗读这一段文字的。生:集体读文章第二小节。(平淡而无感觉)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读了这一段以后,你们读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我觉得是一种祥和温馨的画面。师:很好。你通过哪些字眼读出来的呢?生:比如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  相似文献   

15.
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风筝》着力表现的这个主题,是与鲁迅对现实社会一贯持有的理性、批判精神相一致的,也是与作者从《狂人日记》肇始的对传统文化的清算、批判精神一脉相承的。透过摧毁一个“将要完工”的风筝这一件生活小事,于习焉不察中见出传统文化里潜藏着的“  相似文献   

16.
师:上课前,我先问一个问题:最近的作业多吗?生:(很整齐的)多!师:有没有觉得作业少的?觉得自己作业少的同学举个手好不好?(没有学生举手)师:看来大家意见很一致。那么作业多到什么程度?XX,你来说说。生:反正就是不停地做啊做。师:“不停”,呵呵,“不停”这个词比较模糊,我们精确  相似文献   

17.
《风筝》一文回忆了关于风筝的一段往事,解剖自己,批判了戕害儿童成长的封建思想,和这种思想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本篇写于1925年1月24日,最初发表于同年2月2日《语丝》周刊第12期。开头第一节,点明地点、季节,素描近景、远景;即景抒情,引人寻味。地上积雪未化,空中秃树“丫叉”(丫叉用作动词,使形象更为逼真),远处风筝浮动,严冬之中有春意。为什么“惊异和悲哀”呢?这就紧扣读者的心弦,使人急于寻根究底。第二节因风筝引起联想,想到“久经诀  相似文献   

18.
(一) 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用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是一篇优美的、战斗的散文诗。此文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选来,作于1925年1月24日,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第十二期上,副题为《野草之九》,署名鲁迅,后收入《野草》。《野草》是鲁迅先生重要的作品之一,共收集了23篇散文诗,创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9月。这段时期,我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很严重:一方面,美、英、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本对望录,一本由无数道目光汇聚成的纪录。这里有形形色色的目光:欣喜的、无奈的、理解的、困惑的、骄傲的、审视的……目光从我们身边,投向外面的大千世界。从这些目光里,我了解到960万平方公里以外,我的同龄人如何生存。同样朝气蓬勃、同样富于幻想、同样拥有年轻的快意和烦恼……他们与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同样”,又有太多太多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日出版的《雨丝》周刊第十二期,一九二七年四月编入散文诗集《野草》。“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词就很含糊了”(《〈野草〉英文译本序》),同《野草》中的其它作品一样,对《风筝》的理解不是一下子就能吃准的。为此,我们就几个具体问题谈谈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