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深刻影响着宋玉的创作意识、处世原则及人格修养。一般认为由宋玉开创的云雨意象与伤春、悲秋主题,事实上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原型与源头。而《周易》的“刚健中正”观念、“阴阳和谐思想、”“遁世无闷理念、”“进德修业操守”、“柔顺和悦人格”,也都深刻地影响了宋玉。过去由于人们没有洞悉《周易》哲学智慧对宋玉的深厚影响,因而对宋玉的为人处世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存在较多的误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2.
《周易》对魏晋诗风演变产生至少四方面的影响:《周易》修养论为魏晋诗人出处进退提供了基本准则,促使其形成或刚健进取、或默守柔退等多元人格;《周易》划分象的类别及观物取象的方法,促进了魏晋诗歌的意象建构,也使之呈现出品类丰富、崇尚写实的面貌;《周易》情辞论为魏晋诗人继承发展的同时,又与儒家诗言志、情物交感论有机结合,使魏晋诗歌具有深厚的情蕴内涵;《周易》文学化进程在魏晋时期加剧,魏晋诗歌在以《易》为典的基础上,体现出冲迈、清丽、玄远、睿智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侯少隽 《现代语文》2006,8(9):74-75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与意境论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字:“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学作品。”俞平伯在《作诗的一点经验》(《新青年》8卷4号)声称;“至于怎样才能解放做诗底动机?这关于人格底修养,是另外一个问题。”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要预备新诗的工具,根本上就要创造新诗人;瘫就是要作新诗人底修养。”吕进先生提出“抒情诗人应该有两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核心,一是他作为诗人在诗中的状态,二是他作为诗人对自己使命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则是相当丰富的。其一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事实上它同古希腊时出现的文学“摹仿”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种摹仿的观点,而且这种摹仿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再现。其二是关于文学体裁,《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思想是后世文学体裁的一个源头。其三是关于情与辞,《周易·系辞》进一步探讨了情与辞的内在联系,辞的风格往往因情的不同而不同。其四是关于文学的审美,《周易》中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审美卦象;二是断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周易》思想内容博精深,《周易》关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重视德育,因材施教和尊师重教的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易》以其精湛的思想义理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是民族精神的凝定剂。《周易》所倡导的精义、利用、崇德三者并举的人生价值论对中国国民人格的形成和升华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国民的人格升华为前提的。《周易》的人生价值论对新世纪国民人格的升华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随着其修养进境而发生变化。他早年基于对仁的自觉体认,认为占筮和德性存在矛盾,从而忽视对《周易》的研究。在晚年,他体验到德性修养不仅是内心的自觉省察,还具有生化万物、普润万物的本体性,从而具有了建构道德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以圣者的襟怀将"天"作为这种建构的主导因素,在《诗》、《书》观念的引导下将目光转向了以言天道为主的《周易》,实现了由占筮和数理到德义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 ,“圣人”、“君子”的概念都频繁的出现。在《周易》的人格价值判断体系中 ,“圣人”、“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表 ,具有“仁”、“义”、“谦”、“慎”等等美德 ,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则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都应有所努力。《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还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诸多方面系统地梳理了《周易》关于君子品格的思想观点。认为《周易》是以“仁”为基点,通过“刚健谦柔以积其德”、“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宽厚待人,诚信行事”、“谦逊勤谨、积蕴成德”四个侧面的展示,构建了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结构观。并提出,《周易》中的有关论述是对前人思想总结的结果,它影响和规范着后来中国文化史中的道德建设,使中国文化的道德论具有自身的成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探究其展示出的审美人格的内涵以及培养途径等,并进一步探讨了审美人格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六经"之首的《周易》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过去对于《周易》的研究多集中于两汉魏晋发展起来的象数、义理两支流。近年来,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本文意在整理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研究文献和学术成果,对这一研究课题作全面地综述。  相似文献   

12.
论_周易_的著作年代_答郭沫若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作《周易类释》稿蒙于百忙中审阅指正,谨申谢意.前读大作《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关于《周易》一篇,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分析,开辟了研究的新途径,颇著成绩,非常钦佩.我的研究《周易》,就是得您的启发而进行的.来函提出关于《周易》的著作年代问题,并惠赠大著《青铜时代》.您主张《周易》编  相似文献   

13.
两种《周易》本,一指传世的王(弼)本,此种《周易》本与《左传》、《国语》、所载的《周易》本大体略同,简称为王本《周易》;另一种《周易》本,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两种《周易》本从总体来说,虽然是同大于异,但其相异之处对深入钻研《周易》、进一步理解《周易》是很有益处的,故本文拟就两种《周易》本的卦名与卦序进行比较,以求对群经之首的《易经》及其相关学说有进一步的认识。就卦名而言,两种《周易》本共有34个卦名不同,具体比较如下卦名的不同,对进一步认识《周易》有什么作用呢?其作…  相似文献   

14.
二千年以来,《周易》经传不分,甚至前些年《中华书局》重印王夫之《周易外传》所写的《前言》,仍然是经传不分。宋祚胤新著《周易经传异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将《周易》分为经和传(为叙述方便,下面将《经》称之为《周易》,《传》称之为《易大传》),并对经传异同进行具体论证,这在学术界是一个创举。关于经传的异同,宋先生在《自序》中作了精辟概括:“《易大传》虽然也有超越《周易》之处,一般却有得于  相似文献   

15.
二千年以来,《周易》经传不分,甚至前些年《中华书局》重印王夫之《周易外传》所写的《前言》,仍然是经传不分。宋祚胤新著《周易经传异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将《周易》分为经和传(为叙述方便,下面将《经》称之为《周易》,《传》称之为《易大传》),并对经传异同进行具体论证,这在学术界是一个创举。关于经传的异同,宋先生在《自序》中作了精辟概括:“《易大传》虽然也有超越《周易》之处,一般却有得于  相似文献   

16.
阴阳是《周易》里面最重要的一对核心命题,是理解《周易》思想的一把钥匙;并且它还是世事万物得以生的根本要素和动力。《周易》里面对生的理解和论述的形上意味比较浓而深刻,整个宇宙的天地人都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大体系中,贯穿在永恒的易理的主题思想里。本文从《周易》最核心的阴阳观念入手,来探讨《周易》里面关于生的易理,分析《周易》关于万物为什么生、如何生以及生的状态和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揭示出《周易》的贵生思想的人本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论《周易》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心理学角度看.《周易》主要反映了一种自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体现为持之以恒、谦虚谨慎、坚强勇敢、诚信、“知几”的自强人格特征;从修德、认识、言行、意志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论述了自强人格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自强及其培养应遵循“创新变革”和“顺天”的基本心理原则。《周易》中所论述的自强主要是一种个体自强或个人取向的自强。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分析指出,《史记》援引《周易》条例有三种方式:一为《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二为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三为著述易事阐发易理。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这对于全面把握《史记》创作思想与《周易》精深哲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易》博大精深,旨高趣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绎,已成为集哲学与科学于一体之东方哲学文化经典,在国际上也享誉甚高,引众多学者争相研究,使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愈加魅力四射,光彩夺目。适逢本刊栏目《(周易)应用研究》受到省新闻出版局赞许之际,第十四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如期在安阳召开。报告厅内,易家满座,各发宏论,令人耳目一新。与会专家学者还应邀到安阳大学参观,对安阳大学以图、文、画等形式致力于推崇《周易》文化、以《周易》文化精髓激励师生奋发向上评价甚高。诸多与会专家学者对我刊《(周易)应用研究》栏目热情关注,不吝赐稿。本期刊发唐明邦、徐道一、商宏宽三位教授的文章,以期对易学研究及运用带来新的启迪。随后,本刊将陆续刊登申斌、昊铁铸、赵定理、李定、辛立洲、鞠曦等学者关于《周易》研究方面的论文,继续为易学研究走健康、正确之路尽心竭力。  相似文献   

20.
《周易》虽然起源于占筮,但它凝聚了先哲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从《左传》解《易》,可以看出《周易》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内容,对先秦史学的积极影响。《左传》反映先秦史官利用《周易》的变通观点,认识历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的普遍法则;反映史官通过占筮说卦,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周易》辩证的思想方法,预断历史前途。先秦史官还借助《周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历史;通过解《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左传》有些解《易》内容,还表达了“物生而后有象”的朴素唯物思想,反映出当事人重客观实际,不一味迷信占筮的现象。先秦史官通过解《易》说史,吸收了《周易》的合理内核,锻炼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变通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