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百年来三种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发展,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立足民族文化本位.所谓文化上全盘西化或把外来文化凌驾于中国民族文化之上的主张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并不限于狭义的文化领域,而是和世界民族独立、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思潮等具有血缘纽带的联系,中国学界对后殖民理论的关注更倾向于为本民族文化生存危机的焦虑和警惕。后殖民理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启示在于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从军事、政治向文化转移的政治阴谋,警醒发展中国家审慎吸收外来文化。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又使得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遇到新的难题和困惑,其具体体现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上。因此,我们对于后殖民文化理论自身又需要保持必要的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3.
龙佩林  姚湘莲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5):119-121,124
运用文献资料和理论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民族文化旅游的客源动机,以及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民族地区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应坚定不移地坚持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东北古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不是单向的,是多元的、双向的。杨义先生倡导重给中国文化地图"边疆活力说",肯定了东北文化与文学的贡献。从东北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民族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东北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理性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关系意义非同一般。要站在历史与现代的角度,用科学的观点来保护和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国家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经验,进行综合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策略。这样中国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才能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中华民族才能自信地生存。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代表着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根源,传承、升华、创新民族特质,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外来文化在“精神上”对中国文化领域自古以来最强有力的一击,“殖民文化”的病毒在中国的美术领域无孔不入;提倡发展民族文化,因为世界文化本身就是由诸多民族的文化和文化形态所构成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是平等意义上的与世界文化的竞争、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民族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就是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过程。坚持文化的大众性,不断增进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行文化创新是民族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先进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先进政治文化影响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法律制度。民族先进文化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建设,间接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朝鲜族中小学通过积极开发与实施课程和教材的方式,学校教育中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从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基于此,从双语课程开发,传递民族语言文化;结合各学科课程,积极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注重校级交流;通过宣传,提高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以期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校真正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是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然而在全球化发展中文化建设也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的机遇,我们将通过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整理和研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把民族文化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等等有效途径推广民族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这也是内蒙古地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和谐内蒙古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再是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的层面。随着我国音乐的发展,音乐风格逐渐丰富,民族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戏曲、中国诗词和中国乐器开始在很多音乐作品中被呈现,以创新的民族文化展现形式吸引大众眼球,使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越来越多,发展逐步趋于成熟。通过调查民族文化元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呈现,分析民族文化与音乐的潜在关系,旨在帮助我国音乐更好地发展,通过音乐将我国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全球化下民族文化的融通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伴随与异文化的融汇过程。在经济全球化下 ,中国民族文化与异文化的融通就是建立在社会存在状况趋同基础上的文化之间的竞争、交流与相互扬弃 ;我国民族文化与异文化的融通不仅不会影响其独立的发展 ,反而会带来其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延边作为中国朝鲜族聚居之地,有着丰富的朝鲜族民族文化贵源,在延边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过程中,应以民族歌舞为龙头,打遣品牌艺术产品,弘扬民族歌舞艺术;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塑造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全方位展示文化内涵,发展棱心竞争力;在传承传统特色文化精筏的基础上,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顺应产业化经营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提高文化产业空间集中度;通过深入挖掘和大力开发朝鲜族文化资源。打造朝鲜族文化品牌,使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从而促进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也日益深入。许多西方文化观念不断流入中国,这是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相互较量的结果。文章深入分析了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阐明了民族文化品牌对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积极作用,强调了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以期为我国当下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借鉴,并进一步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目前,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经渗入中国文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立足于自身民族品牌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全体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期推进本民族文化品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艺术设计爱国际化趋势的影响和现代新媒介新技术的挑战与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如何在艺术设计中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提升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如何继续和发展民族文化将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以及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说明中国的艺术设计应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提升品质、完善理论、丰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广告创意,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运用最生动的民族语言,透过人类共同的心理表层,将根深蒂固的深埋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表达出来,进而达到令人心领神会的效果。广告创意须重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中国民族文化特点。广告创新必须在全球化视野融合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只有建立在尊重民族文化心态基础之上的广告创意,才能实现广告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受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后,导致当前我国社会人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内容、文化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产生了很大程度的隔阂。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印证了其发展的兴衰荣辱,如今承受着来自世界各国家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面临着传统体育项目的流失。对此,应该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并且继续发扬光大。基于此,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为重点研究内容,分析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文化选择的应对姿态和立足的根本,阐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文化选择的崛起之路,以期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得到长远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人类文明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成为各种文化传递和融合的主要通道.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民族文化信息传播,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其次,要正确认识网络时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以网络传播技术为辅,以学校教育为主,重视史学传统,在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吕晶 《中国教师》2010,(Z1):78-79
现时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容要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中国孔子学院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体表现,中华文化将面向世界逐渐走出一条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并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儒、道、墨、释等多种文化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呈现出地域性、民族性、生产与生活性和文化认同性.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势必带来体育全球化,在此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足够的信心,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这一坚实的理念,并坚信民族传统体育同样有鲜明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