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金埴所撰的《不下带编》和《巾箱说》两部笔记,经中华书局点校,合为一册印行,于一九八二年出版。“不下带”是什么意思?查《仪礼·士相见礼》云:“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勿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勿上于面,  相似文献   

2.
狷者钱钟书     
狷者,就是狷介的人,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历史上这样的狷者,枚不胜举。“晓梦迷蝴蝶”的庄生是狷生,“安能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儿”的陶渊明是狷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是狷士,“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狷士,  相似文献   

3.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课文中释“必勿使反(返)”为:“一定不要让她回  相似文献   

4.
摆棋子     
<正>小猴和小猪一起玩摆棋子游戏。山羊老师问小猪说:“5枚棋子,摆成2行,每行摆3枚棋子,你会摆吗?”小猪拿起棋子便摆了起来(如图1)。山羊老师问小猴说:“7枚棋子,摆成3行,每行摆3枚棋子,你会摆吗?”  相似文献   

5.
王云建 《教育》2006,(4):38-40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蔡尚思在《中国思想研究法》一书中,特别指出“辩论批评的重要”,专章探讨了“评论的方法”。他认为“一切方法和评论叙述,均随态度而转移,所以学者尤其是思想家和历史家,首要注意态度”,并对“评论应有的态度”分为二十点而约言之:勿慕名、勿畏势、勿贪利、勿徇情、勿故误、勿臆说、勿离题、勿异拟、勿当然、勿灰色、勿嫉妒、勿依附、勿太过、勿混谈、勿恋旧、勿执一、勿相对、  相似文献   

7.
呼振璞 《英语辅导》2001,(10):28-28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1840年在英国问世的“黑便士”(Penny Black)邮票.它也是第一张通用的贴用票(adhesive stamp),它的图案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侧面头像,因为它的面值是1便士.又是黑底(dark background)。因而得名“黑便士”。  相似文献   

8.
问题1.9     
桌面上均匀地放了 n(>2)枚棋子,围成一个圆圈(比如当 n=8时见图1).甲、乙两人轮流从中取走一枚或两枚相邻棋子(如果两枚棋子之间已有棋子被取走了,这两枚棋子不算相邻),如此轮流选取,谁取走最后一枚棋子就获胜.问:谁必胜?他的必胜策略是什么?(周士藩提供)(答案要有理由或说明,信封上贴上第38页的“有奖问题征解”小三角,在9月底前寄出,详细要求见第20页《“有奖问题征解”须知》.)  相似文献   

9.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相似文献   

10.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课本注为:“我们社里那些道德行为高出一般读书人之上的人”,这里把“行为”当作一个词,欠妥。“行”“为”应是两个词:“行”是名词,“为”可以看作判断词,原注应改为“我们社里那些德行是一般读书人的先导的人”。  相似文献   

11.
闻,本义是听;但与听又有区别。听,是一般地听。闻,是听见,听入耳中。成语“听而不闻”,意思是说,听却没有听进耳中。我们从这一成语中,就能较好地理解“闻”与“听”的区别。下面专谈“闻”字:一、作听见解,如:“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枚乘《上书谏吴王》二、作听说解,如:  相似文献   

12.
湖州谚语,是多年流传于湖州民间的文化瑰宝.湖州谚语内容丰富多采,有农谚,如“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把刀”;有气象谚,如“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露雪”;有讽颂谚,如“金窝银窝,勿如自家的草窝”,“西北风一刮,懒婆娘一吓”;有规戒谚,如“(地方)宁出一只虎,勿愿再出一局赌”;有风士谚,如“前山翻后山,翻到道场山;云巢翻道场,勿死勿收场”;有生活常识谚,如“春钓滩,夏钓潭,秋钓浪,冬钓阳”(春天要在浅水处钓鱼,夏天要在深水处钓鱼,秋天要在  相似文献   

13.
晏子使楚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为士矣。”  相似文献   

14.
谈中学历史课启发式教学方国俊我国周代教育倡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中庸》有“未发已发”之说。这均是对启发式的绝妙解释。黑格尔总是把矛盾的展开看作一个过程,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之成效特别需要这样的转变才行,就是...  相似文献   

15.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16.
<正> 列宁: “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学习”。周恩来: “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吴晗: “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爱因斯坦: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培根  相似文献   

17.
祭、祭祀指的是备办供品献给神佛或祖先。表示崇敬或求取保佑。古代十分重视祭祀,五礼中以祭最为重要。最初,以人作为祭品,称为“人祭”。至周代,改为三牲。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②(燕后)已行,(太后)非勿思也,祭祀必祝之,日:“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  相似文献   

18.
从“勿攸”到“忽悠”——“忽悠”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悠”的本意是指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究其本原应作“勿攸”。后来。在同音假借的作用下,“勿攸”改作“忽攸”或“勿悠”。最后,“忽攸”或“勿悠”在偏旁类化的作用下又改作现今通用的“忽悠”。  相似文献   

19.
(一) 陶渊明《咏贫士》七首,是一组主题相同的诗,除一、二两首纯属自咏外,其它五首分别歌颂了古代六个“贫士”,即阮公、荣叟、黔娄、袁安、张仲尉、黄子廉。了解上述诸“贫士”的事迹,就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一组诗的目的。作者歌颂的这六个“贫士”,除阮公事迹不明外,其余五人在有关古籍中均有所记载。荣叟,即荣启期,据《列子·天瑞篇》记载:孔子游于泰山,见到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当孔子问到他感到快乐的事有哪些,荣作了具体回答;最后荣说:“贫  相似文献   

20.
六、关于“而勿正心勿忘”《孟子·公孙丑上》“知言养气”章谈养浩然之气的功夫时有“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的话。“而勿正心勿忘”义不可通,不应曲为之说。愚按“勿正心”三字疑涉下“勿忘”二字而衍误。原来原文当作“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长也。”由于原文“勿忘”前误衍“勿忘”二字;再把误衍的“忘”字分开写成“亡心”二字;再把“亡心”二字误写成“正心”二字。这样,原文的“而勿忘”,就逐步衍误成“而勿正心勿忘”了。若将本文还原成“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长也。”则下文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