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从认知角度调查了白族高中生在三语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西方文化认同情况。通过对大理市某高中的高三白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白族学生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同时,对西方文化认同度较低,说明西方文化对白族高中生的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未产生威胁。然而,白族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并没有对主流文化认同高,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本族文化的传输和教育,以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和理性自觉,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演变的自觉理性,既对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与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胡锦涛同志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把握,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有着明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祠堂文化是宗庙文化的延伸和扩展,研究祠堂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分析祠堂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对寻根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弘扬。本文介绍了祠堂的发展历程,对祠堂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祠堂的具体用途中蕴含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4.
东坡文化是黄州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本地和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成果丰硕,精彩纷呈.黄冈市委市政府对城市文化事业十分重视,不仅支持东坡文化研究,而且大力加强了惠泽市民、提升城市形象的大批物化建设.简而要之,东坡文化对黄冈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升黄冈文化等级,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形成了蕴藏深厚的旅游文化和教育文化资源.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对东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义重大,对东坡文化的热爱者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大学物质文化的解读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为丰富和发展大学物质文化,文章在对大学物质文化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物质文化的解读是对大学物质文化的感悟,引导人们对大学文化的选择,提高物质文化的教育效果,凸显其神韵的关键是提高解读能力。重构是积淀文化底蕴,使大学物质文化内涵无限延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大学物质文化软件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介绍美国多元文化的历史发展入手,分析对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所引起的两种思考的历史渊源以及其现实影响——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文化的正面的影响和现实局限性。正面的影响表现为:多元文化主义对教育和历史研究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多元文化主义是文化批评的新理论,多元文化主义促进美国政府发展和社会的改革。同时,对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现实局限性进行思考: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没有完全解决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多元文化主义无法成为一种持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凝聚力,多元文化主义无法解决文化与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的和谐社会进行构建,对精神文明进行建设,就不能缺少群众的文化工作,也不能缺少丰富又精彩的群众文化教育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发展和建设是文化工作能够开展的基础,也是对文化事业进行建设的一个重点,对群众的文化艺术进行建设以及发展是新形势下开展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描述新形势之下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特点,然后对新形势之下的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阿拉善民歌在这独一无二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结出美丽的果实,散发奇异的芳香。阿拉善有沙漠、戈壁、山川、草原,勤劳智慧的阿拉善人民用民歌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本文从阿拉善民歌中蕴含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特征入手,分别阐述阿拉善民歌中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阿拉善民歌传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体现阿拉善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对阿拉善地区生态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特有的ltl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必然的冲击。因此,对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本质区别的研究及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研究,是新时期社会教育的新课题。从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构,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发扬光大,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共存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发展方向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自觉的程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价值、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反映在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包、辩证取舍上,也落实在对文化使命的主动担当之中,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道路始终进行着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