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本"一词最早见于金末元初人杜仁杰的散套【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以往研究者多根据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言"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认为金代院本等同于杂剧。其实,既有的材料足以说明,金代"院本"并非杂剧之别名,而是杂剧中的专名,其在戏剧体制功能上相当于宋杂剧艳段,但较宋杂剧艳段更为复杂;院本可与正杂剧结合,也可与正戏文结合,都起导引正戏的作用。进入元代以后,院本获得更大独立性,发育更为充分,与正戏结合方式更多样化,数量也颇为可观。  相似文献   

2.
小说《西游记》中的“江流”故事主要脱胎于同题材的戏文而非杂剧,而后敷演“江流”故事的戏剧在接受此前戏剧、小说的影响时,又沿袭同题材戏文、小说的故事格局。这不但显示了戏剧与小说的相互诱发,而且表明了古代戏剧与小说共同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原则:趋俗性。  相似文献   

3.
刘芳 《中国编辑》2018,(9):93-96
《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与《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近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与张元济相关的两种文献。其中,《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是张元济为"一·二八"事变后幸存的涵芬楼珍本古籍所编撰的版本目录底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则收入了张元济等围绕《孤本元明杂剧》与相关人士的往来信札470件,完整地记录了堪称"战时出版奇迹"的《孤本元明杂剧》整理、校订、编印、发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文本的分析,试图还原以张元济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的诸多工作细节,及渗透于其间的理想信念、文化担当与工匠精神,这对当代的编辑而言不啻一笔来自先贤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张文恒 《文化遗产》2016,(2):95-104
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三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三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三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南戏的老家是浙江。明周祈《名义考》说:"南戏出於宣和以后,南渡时谓之温州杂剧(明祝允明,《猥谈》同),后渐转为余姚、海盐,弋阳诸腔。"可知南戏在宋南渡前后已经有了。虽说曲调随时变动,温州杂剧转为余姚、海盐、弋阳腔诸,年月都无从查考,但据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说:"宋张鎡,字功甫循王子孙,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今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可知温州杂剧转为海盐也早在南宋时代。  相似文献   

6.
《吊红》《野祭》《歼倭记》《不如归》《下南唐》《北邙山》《访贤轺》等七种杂剧,均诞生于民国时期,且出于学人之手。学界此前曾提供了其中四种剧作的部分线索,但受材料或著述体例所限,均未作详述。鉴于上述剧作稀见,兹就作者和作品等相关问题进行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并在总结民国时期学人杂剧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上述剧作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是缘于一种观点。苏轼词自南宋起便集外单行,有几首却长期混杂于诗集,与词集并行。它们是1、《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鸟),诗题作《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2、《生查子》(三度别君来),诗题作《古别离送苏伯固》;3、《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诗题并下二首,总作《阳关词三首》;4、又(济南春好雪初晴);5、又(暮云收尽溢清寒)。这些词作为什么会混入诗集呢?有人认为,这"正可作为苏  相似文献   

8.
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杂剧壁画凝固了北宋杂剧演出精彩的一幕,其杂剧人物的脚色归属向来众说纷纭。此前学界释读壁画脚色,多依据描述南宋晚期杂剧的史料,试图为壁画人物与史料里的脚色寻求某种对应关系。更为历史主义的视角则强调回归北宋杂剧演出语境,后者表明,北宋杂剧演出前,有不介入演出的引戏勾演员入场,演出时演员人数不定,可以由副净副末两类脚色扮演,必要时会添加其他次要脚色如装孤、裝旦、装孔子等。净末之间存在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但要到杂剧高潮的"打诨"表演时,这种关系才会凸显出来。韩城壁画恰恰表现了"打诨"刚刚结束后的刹那场景,场上人物脚色因之明朗化:二副末二副净一装孤一引戏。  相似文献   

9.
##正##清朝皇帝对金朝陵寝的尊崇和祭祀,以往研究甚少,仅有一些文章提到了满洲人同女真人的历史联系,如王钟翰《关于满族形成的几个问题》一文,认为"如果把肃慎以下迄明朝女真人的世朝相承的隶属关系与满族割裂开来,也是不能正确反映满族悠久的历史渊源的"~(1),主要讨论满族的族源;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清中期满洲认同意识研究》一文,认为"随着女真语诸部与外界接触的增加,关于金、元女真的历史可能作为一种外部的知识为晚明时朝的女真人所知"~(2),对晚明  相似文献   

10.
蔡毅先生编著的四巨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以下简称《序跋汇编》),正式问世大约是在1990或1991年(版权页署1989年10月),笔者在大洋彼岸辗转读到,则已是1994年的早春2月了。读后深感这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心力,齐鲁书社也为读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清代的现存戏曲作品,数量远过于元明。但我们现在较易读到的,只是已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五集中的部分清初传奇,以及《清人杂剧》初集、二集中的八十种杂剧等,形成了年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先生尝云"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此语尤适用于二十世纪的南戏研究。南戏研究始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但世纪初的王国维可以凭藉的戏曲文献极其有限,所以《宋元戏曲史》有关南戏的论述不能不留下许多缺憾。二十年代以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1920)、《南曲九宫正始》(1936)等一批重要的南戏文献相继被发现。三十年代的南戏研究者钱南扬、赵景  相似文献   

12.
明末李雯《破梦鹃》杂剧未刊稿的发现,引起治戏曲史学者的重视。徐立《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一文,对该剧撰者李雯、序作者徐芳等未加以考订,对近人题跋中的某些失误,也未予以辨析订正,就轻易将所谓杨慎的《太和记》,当成最早的川剧作品,"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缺陷"。本文则认为《太和记》非杨慎所撰,而是明代许潮的杂剧作品;李雯根本就不是四川文士,而是明末清初江西南城县的戏曲作家。明代川籍作家的剧作,与川剧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明末傅一臣的《苏门啸》杂剧集,今存崇祯间敲月斋刊本,日本东京大学和傅惜华各有收藏,然俱有残损,可相互补阙。根据明刊本《苏门啸》版本信息,此剧当完成于苏州,刊刻于杭州,五篇序文的作者及评阅人皆为作者傅一臣的旧交。《苏门啸》十二剧的《自跋》,则透露出傅一臣啸歌刺世,"为狂澜之一柱"的创作动机和杂剧主旨。尽管《苏门啸》杂剧存在关目凝练不够、曲辞缺乏含蕴与个性、情节前后照应不周等缺点,但在题材的择选、创作技法的拓新以及剧场性设计等方面的建树,则赋予其杂剧集相当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太平治迹统类》(以下简称《统类》)三十卷,南宋人彭百川撰。该书主要取材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按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体例对北宋160余年间的重要史事进行编排,于朝廷大政、典章制度、诸臣事迹等尤为详备,是研究北宋历史,特别是北宋政治制度、职官科举制度的重要史书。《统类》虽然取材于《长编》,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该书成书于南宋中晚期,除《长编》外,彭百川  相似文献   

15.
洪洞英山杂剧图是一幅线刻七人杂剧图,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左家沟乡英山的舜帝庙里,对研究北宋前期的杂剧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英山杂剧图内容为二杂剧色作场表演,两侧为乐部教坊鼓色、笛色、歌板色、杖鼓色、筚篥色。教坊鼓色、筚篥色,头部均戴诨裹,推断应为杂剧演员,真正的身份很可能是杂剧行当中的副净、副末,在其搬演的剧目中无需演出时,兼职司乐。笛色头戴东坡巾,也可能是兼职司乐的杂剧演员,在正杂剧的演出中有可能是职司引戏或者末泥的行当。本文以静态的画面作为基点,复原英山杂剧演出的动态过程,认为英山杂剧图表现的应是正杂剧演出之前的"艳段",情节简短,所需演出脚色少,副净、副末等主要脚色行当尚未开始演出任务,又因"路岐"剧组的规模有限,故而在"艳段"中兼职司乐伴奏。这个简短的艳段演出完毕,再行搬演正杂剧。  相似文献   

16.
一北宋包拯的故事,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说唱词话、小说《百家公案》、《龙图公案》的形式,或是搬演或是说唱或是作为阅读作品繁衍至清代,在道光年间,北京的说书艺人石玉崑则更是说唱了一系列的《包公案》故事,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子弟书《石玉崑》:"高抬声价本超群,压倒江湖无业民。惊动公卿夸绝调,流传市井效眉颦。编来宋代包公案,成就当时石玉崑"。石玉崑的《包公案》获得了如此的欢迎,于是出现了许多模仿  相似文献   

17.
王洙(997~1057),字原叔(一作源叔),应天宋城(今商丘)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他的一生,致力于著述,曾经参预了多种重要图书的编撰,内容涉及史学、经学、小学、目录学、地理、术数等多方面。其中如《集韵》、《类篇》,是汉语史及音韵学的重要著作;《崇文总目》,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官修书目,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还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并整理修订过多种古代典籍,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古文献学家。他搜集编订的杜甫诗集,是今传杜集的最早祖本。由于他参预编修的著  相似文献   

18.
在北杂剧戏班中,主要是有一个能唱套曲的"正旦"或"正末",与"正旦"、"正末"相对的净角则专以插科打诨调笑(有时可兼有邪恶、刚烈的特征),此外便是几个能做戏的"外旦"、"外末"。"正旦"、"正末"标以"正",是因为对北杂剧的表演而言,唱套曲最重要,唱曲属正戏,而其他诸色(包括净角)的表演皆为次。元夏庭芝《青楼集》对这一点说得很明白,他在《青楼集·志)中说:  相似文献   

19.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102种剧本末附穿关,它们当源于内府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有些剧本虽无穿关,但《述古堂书目》中标注"内府穿关本",它们也可确信为内府本;剧本末无穿关的教坊编演本、历朝故事剧等也可推论是内府本。以清代钱曾《述古堂书目》相佐证,可知现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内府本应有130多种。内府本是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杂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孔丛子》传世刻本中最早的是北宋宋咸的《孔丛子注》,该书于嘉祐八年付梓,后来的各种刻本都是在《孔丛子注》的基础上,不断翻刻、删削、补益而完成的。两宋时期,《孔丛子注》在流传中经考证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引用本及巾箱本、宋淳熙王蔺校订本三个系列,明清时期诸本皆出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