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磨炼儿童的意志古代教育家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人育才,要使他们从小锻炼身体,磨炼其意志。现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要培养合格人才,同样也要从小培养磨炼他们的意志。所以现在学校育人,不但要使学生增长...  相似文献   

2.
现在有一个名词叫AQ(adversity quotient),译作“逆境商数”,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对挫折的承受力,摆脱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凡是经受过困苦磨炼的人,他的AQ就可能高,事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我喜欢幼年时读过的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只有经过风吹浪打,在逆境中不断磨炼,才有可能担当大任,成就事业。  相似文献   

3.
淬砺,原意是指制造刀剑必需淬火和磨砺,比喻人的刻苦锻炼。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坚强超群,能力超群,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所向披靡呢?这也需要像制造刀剑那样磨炼他们。我国古代哲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从字面上讲,淬砺教育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自觉磨炼、刻苦锻炼的教育。但从其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人性论”的激辩中,孟子提倡的“性善论”成为重要的一派观点,以此为依据,孟子指出了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人生来具有的“善端”。 ●在教学上,孟子提出了深造自得、盈科而进、启发思维、因材施教和专心致志的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孟子首先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针对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出了持志养气、意志磨炼、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的道德教育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胡燕 《大学时代》2006,(8):26-28
一、“慎独”的起源与流变翻检中国古代伦理史,儒家先哲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若要成为贤圣之人,就必须克制私欲,磨炼意志,防止“非礼”的行为。孟子师承孔子之道,指出能成大志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相似文献   

6.
孟子在儒家圣贤系列中是一个个性十分突出的人物,他处身干“杀人盈野”、“率兽食人”的战国时代,却能坚持以仁政劝导人君,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和“舍我其谁”的强烈自信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让知识分子竖起了脊梁。但是,如此自信的孟子竟然也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尽  相似文献   

7.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8.
一、孟子少时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①?”母日“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日:“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儒家人性理论的实际开创者。在他那里,儒家人性理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人性论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道性善”(《孟子·膝文公上》,下凡引此书者,均只注篇名)。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内在本性总是倾向于善的。他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这里的“情”是指本然的资质,不是自荀子以降人性研究者所说的人的感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乃若其情’,非性情之情也”。“情,犹素也、实也”。这是颇合孟子原意的。他以为人  相似文献   

10.
对孟子“性善”论相关问题的争论一直绵延不断,近年来又被学者们一再提起。其争论不仅涉及孟子所说“善”的界定,也涉及孟子性善说立论的逻辑根据、思维路径等,由此引出孟子所说的“善”是“本善”还是“向善”、抑或“心有善端可以为善”等问题。应该说,这些讨论对于深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很有意义。不过笔者以为,其中有些观点在方法论上陷人...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雄辩家。其弟子公都子曾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则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是有感于当时“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诈”而风尘仆仆,游说诸侯,其志向是“欲正人心,息邪说,讵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滕文公下)。可以说,孟子的好辩是时代使然,是他欲“闲先圣之道”的政治责任心使然,是他匡时济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3.
孟子日:仁民而爱物。其“爱物”思想,继承和发挥了先儒“物我为一”和“物性善”的思路,强调“物”与“我”的并存和并立.表现出一种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但同时,孟子也把人伦的概念引入其“物我关系”的论述,突出了其以人类为中心的意识。而且,孟子提倡“爱物”,目的在于使“物”为“我”所用,以施“仁政”、行“王道”。从孟子思想中推导出的环保主义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附会。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孟子的升格运动中,对《孟子》的非议也延绵不绝,而苏轼则与众不同,他既有“疑孟”、“非孟”的思想,又有“尊孟”的言论。苏轼正是以其“扬弃”的精神对待孟子其人其书,用以建构自己的思想大厦。  相似文献   

15.
“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说齐宣王行王道时所说的话。全文是:“无伤也,是万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的这番话是在他指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矛盾行为后,对于齐宣王疑惑自己的行为心理而发出“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的疑问的解答。孟子这番解答,说得很含蓄、婉转。它的意思是:你(齐宣王)所以不忍杀牛,是因看到了牛“觳觫”,因而刺激了你的“不忍”之心,不愿其死;你所以以羊换牛,是因为羊没有表现出将死的“觳  相似文献   

16.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者,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正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17.
薛瑄“性天通”的思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理学家、河东学派的领袖薛瑄临终留待,有两句名言:“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这表达了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性天通”的思想渊源于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以为性在于心而原于天,故尽心则知性,知性则知天。性即人性,天即天道,两者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8.
一、颂其诗,知其人,论其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应该是文学评论中较早的理论了。鲁迅先生对此也有十分精辟的阐释:“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  相似文献   

19.
“仁政”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孟子不光从仁政的含义中透视“民本思想”,而且还从“人性善”的理论高度解决了“民本思想”的逻辑前提,并提出了“保民”与“尊民”的仁政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主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