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创新思维是科学技术的思维品质,科技革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技活动的创新思维有自己的活动模式及特征,创新思维有自己的精神品质及构成要素。创新将作为国家的基本生存方式与活动方式,创新的思维方式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创新思维需要培养,它的途径如下:首先是积累广博的知识,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次要树立创新意识。第三、确立合理的创新动机。第四、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第五、创新思维活动需要创新主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第六,创新思维的培养还需要创新者在创新实践中坚定自己的创新信心。  相似文献   

3.
创新思维需要培养,它的途径如下:首先是积累广博的知识,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次要树立创新意识。第三,确立合理的创新动机。第四,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第五,创新思维活动需要创新主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第六,创新思维的培养还需要创新者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坚定自己的创新信心。  相似文献   

4.
人的创造性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其中创造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系统,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活动的操作系统,而创造性个性品质是创造活动的启动、调控和成功的保证系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品质,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其创造性个性。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品质,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一、培养敢冒风险的性格冒险性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些人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遇事勇敢、果断,有胆识,藐视困难,不怕失败。这样的人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而另一些人生性胆小,害怕…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实现课堂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是促进青少年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未来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凌洁 《青海教育》2014,(9):65-65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在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思考、爱创造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8.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外科技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文中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提出课外科技活动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9.
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创新能力和方法,是目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本科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本科生具有专业知识不足,科研道德尚未健全等特点,致使当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效果有限。高校需要以规范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方式为出发点,明确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健全相关课程培养体系,改革成果考核方式、科创活动普及方式,以求建设本科生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学是时代的呼唤。目前,以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教学,已主导了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于创新思维有以下几种解释:“创新活动中进行的思维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新思维就是指直觉、灵感和发散”、“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根据这些解释,我们把创新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界定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有独特的创见,能提出不同于教材表述、不同于教师讲述的新观点、新方法的思维。”因此,独特性、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应具备的典型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独特性、发散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每一次尤其是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都会引发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使思维方式呈现出新的内容和形式,而思维方式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候,又要自觉调整和改变自己,走在实践的前面,引导科学技术前进,从而实现两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开发人的智能 ,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教育 ,应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开始。自然科学工作者们往往重视抽象思维 ,容易忽视形象思维 ,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科学研究和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手段。人类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思维形式。就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创新不仅仅是实践过程,而且是实践过程和思维过程的统一,创新实践与创新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思维对创新实践及整个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创新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最高表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灵魂,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起主导和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承担着重大责任.大学的科研创新力在大学创新力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科技园通常是体现大学科技创新力的重要窗口.本文介绍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通过其创新园进行科技转化的一些经验,包括科技转化在宾州州立大学的发展理念、组织机构、实现模式和效果影响等,并与我国大学科技园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大学科技转化的新模式和新问题,为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The new paradigm for sci-tech innovation accordingly requires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valorization mode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valorization and 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to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for knowledge valorization mode as “Knowledge Synergy Innovation”. it argued that the conception and thought could be conducive to constructing synergy innovation mode in the changing times. Hence, it could also be usefu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utter Island” of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universities and state industries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传统文化对创新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低碳经济创新品质,有助于形成融洽的低碳经济创新环境,并且其中蕴含许多有益于低碳经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低碳经济境域下创新必须立足于国情.走适合我国国人思维模式、符合民族创新特色的低碳经济创新之路;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与实现低碳经济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传统文化和低碳经济创新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中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其内涵也不明确。因此,本文根据现代科技的特点和科技创新的内容,对科技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创新的内涵以及与技术创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现时代的主题之一,但创新不能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它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关于创新机制的讨论,已经见到不少的文章。但作者认为西方一些著名科学哲学家关于科学创新的思想则相对少见,而他们的创新机制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借鉴思考的。所以,作者将从这个角度,在描述他们的一些主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推动理论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动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动力、主体动力和制度动力推动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环境动力包括政治环境动力、经济环境动力和文化环境动力。主体动力通过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来实现。在制度动力方面,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环节中进一步确立优先权制度给创新以最初的制度动力,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创新以制度的支撑、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监督制度给创新制度以恒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