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红山文化最新的科学考古信息资源,从实物分析入手,研究及考证红山文化玉凤起源的王、客观基础;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着力获取古人行为的有关知识。在对红山文化玉凤信息资源综合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其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统一的角度,提出了认识上的5个新观点:一是红山文化玉凤高度的艺术性令人瞩目,其创作原型是被先民驯化了的正在孵化小鸡的母鸡;二是红山文化玉凤的探源表明:红山文化先民在把握鸟类文化发展方面具有连续性;三是红山文化玉凤的探源说明:红山文化中早期琢磨的玉鸟(鸡)蛋、玉鸟(鸡)胎、玉鸟(鸡)和玉鸟(鸡)神,为中晚期玉凤的创作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四是红山文化玉凤的探源证明:早于殷商3000年的红山文化早期先民就已经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色彩琢磨俏色玉器了,巧作玉鸟(鸡)神就是其中的俏色玉器代表作品;五是红山文化玉凤的探源告诉我们:红山文化中晚期的先民对人与鸟(鸡)类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认识上的飞跃,玉凤展现了“人鸟感应”的思想境界,这一传统观念对人们利用大自然和保护生态平衡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最新科学发掘的红山文化玉人出土,为全面认识红山文化玉器历史作用增添了又一重要根据。本文通过对红山文化玉人的信息资源进行社会学视域的综合整理研究,率先探讨了红山文化玉人出土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渊源,并解析了红山文化玉人对中国古代玉人文化发展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化因素在现代旅游活动中地位的上升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历史文化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分析和梳理历史文化类资源旅游开发的形式及其经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红山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红山文化景观廊道、建立红山文化数字博物馆、开发红山文化参与型旅游产品等方式对红山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红山文化资源,更能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著名考古学文化,其礼制思想与"巫"传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被看作是中华民族"崇龙尚玉"习俗的肇始.而翁牛特旗作为"玉龙"的出土地,是进行红山文化研究的重要地区,但目前整体开发程度较低,潜力巨大.本文将结合区位与文化,把翁牛特旗定位为"中国红山文化旅游重点示范区",通过数据统计确定板块与线路,使资源开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使红山文化旅游成为翁牛特旗旅游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叙述了辽宁岫岩县软玉的产出类型、颜色分类、矿物组成、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并与新疆和田软玉进行了对比,剖析了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与红山文化玉器进行了对号分析,提出了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特点可以与岫岩软玉对上号,而与新疆和田软玉不同,岫岩软玉为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徐峰 《文教资料》2013,(28):61-63,85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出土了众多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设计独特、寓意深远的玉器群,达到了中国北方史前玉文化的顶峰,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共同构筑中国新石器时期南北两大玉文化中心。探讨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对于有助于红山文化的社会构成、宗教信仰的研究。理解红山文化玉雕业产生的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牛河梁积石冢、阜新胡头沟墓地、白音长汗墓地三个典型的红山文化墓地为例,根据其墓葬形式和随葬品的特征,探讨红山文化墓葬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从而分析了红山文化具有文明社会的雏形。  相似文献   

8.
玉器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玉器种类多、玉质精美、题材丰富、造型传神、使用功能多样。从审美的视角看,它具有自然美、艺术美和境界美的多种属性,蕴涵着中国传统审美独特的理念和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红山文化玉器分布区域广阔,不仅出现在辽宁、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还有河北、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区。红山文化类型玉器不仅出土于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遗址,在商周、汉代、辽金的遗址也有发现。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是世界性的,全球各大博物馆都将其作为镇馆之宝,国内外高古玉器收藏家都将其作为终极收藏目标。由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及研究价值极大,经济价值也屡创拍卖市场的天价。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红山文化玉器作为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瑰宝,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正红山文化以精美玉器而著称于世。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与几何造型玉器的抽象化,赋予了玉器新的社会意识,催生了原始的玉礼器发展,形成了近乎完整的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并且影响了其它史前文化玉礼器的形制演变。红山文化玉礼器不仅具有祭祀天地四方功用,还有联姻、结拜、诚信、威慑,以及显示身份地位等文化内涵,是中华远古文明传播的重要基石,与中华  相似文献   

11.
红山文化是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由于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朝阳市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学术界认识到,红山文化在见证中华五千年国家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1935年红山后遗址正式发掘算起直到2015年,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史,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始于清末,终于1949年。这个阶段为红山文化的发现探索期。第二阶段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约终于20世纪70年代末。此间是红山文化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获得正式命名及其文化谱系编年得以初步确立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是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的第三阶段。此间是红山文化研究被正式纳入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重大研究课题的时期。如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中国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进入初级国家文明阶段、红山文化代表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观点,遂渐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正吉林类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地域特征比较鲜明,主要分布长春、松原、白城、吉林和四平地区,辽源、通化、白山和延边地区也时有发现,吉林的红山文化类型玉器与辽宁及内蒙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玉器比较,制作时间早一些,随意性强一些,别出心裁之处多一些。吉林类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在材料使用上,充分体现了匠人的因材施艺与物尽其用的良苦用心。吉林区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红山文化类型玉器种类繁多,造型纹饰变化多端,选用材料质地优良,在玉器上体现出生动、拙朴、别致、精美、优雅及另类的特点,客观反映了当  相似文献   

13.
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十几处红山文化遗存,在聚落形态、社会生活、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多方面,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真实情况,印证了6500-5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畜牧业的繁荣。它们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14.
2011年8月25日,由赤峰市委、市政府主办,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和赤峰学院承办的第六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我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荣旭,赤峰市政府副市长梁淑琴,  相似文献   

15.
正红山文化玉礼器客观地印证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解读远古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的重要信息载体。红山文化玉璜影响了史前其他文化玉璜的形制、工艺及功能,在弘扬玉礼器文化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红山文化玉器源远流长,集史前诸文化之大成,传玉文化血脉子当代,是早期人类理想寓体及神圣崇拜物,充分体现华夏民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示了炎黄子孙在文明进程中的物质成就与精神风貌,是促进中华文明演变的重要动力。红山文化玉器主旨在于探寻人类  相似文献   

17.
《教师博览》2007,(4):F0004-F0004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距今约五六千年,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及渤海沿岸。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玉龙”的称誉,它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过程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是苏秉琦先生诞辰100周年及牛梁河遗址发现30周年,来自于红山本土地区的学者包和平、张英福等所著《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选择在此时出版(中华书局2009年8月),无疑是对先生及对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玉器印证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它以简练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及古朴的风格闻名于世。仅仅通过下面六幅照片,也会让人感到我们民族的聪明智慧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 000~6 500年。魏家窝铺遗址和兴隆沟第二地点的浮选结果显示,炭化粟、黍的出土比例较低,可能反映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以粟、黍等农作物为代表的农业水平不高。结合出土器物和动物考古资料认为,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在该时期人类生业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6.5~5.5ka B.P.气候温暖干燥,但相对稳定,这可能保证了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持续发展;但相对于与红山文化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区,东北地区夏季风并不强盛,降水并不丰富,这可能使得红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小于仰韶文化。5.5ka B.P.前后的干冷事件可能导致红山文化的逐渐衰落。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相对干燥的气候条件可能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该时期的先民不得不从事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等生业模式补充食物资源。此外,不同的地貌环境特征可能促进了生业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