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清乾隆年间苏州画家徐扬所绘。画卷全长1255厘米,宽35.8厘米,成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如果我们撇开画家作画是为了颂扬乾隆年间的升平盛世,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一面,去解析一下画卷的实际内容的话,那么将会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薛雅文 《考试周刊》2022,(44):163-166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开始对历史科目的教学予以重视。在义务教学阶段,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初步依靠自身了解到的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同时将学习历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文章首先提出了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以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发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了“图史结合”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最后以《盛世滋生图》为例,进行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历史宫廷画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及评点建立在《古文析义》基础上,《左传》评点里程碑之作《左绣》也从人物评点、辞令评点、文法评点等方面继承《古文析义》。综观清前期《左传》评点,《读书堂古文晨书》《正谊堂古文汇编》《古文析观详解》等都可见对《古文析义》的借鉴,其时众多坊刻本也反映出对林云铭《左传》评点的广泛引用。林云铭《古文析义》可谓清前期《左传》评点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4.
《潇湘图》是五代董源的作品,也是其风格的代表。全图表现出禅宗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跟禅宗的思维方式有关。画家目的是想“通过记录并来唤起自己的一种心境”。想要的是最终形成的如文人绘画那样超然于物理事实的图像,而非真正的视觉中的自然。画家对画面视觉的形成过程就是把心中形成的“图像”付诸于表现的过程。山体表面散布的,排列成半球状形的墨点,是画家对山上树木的意化表现。他觉得视觉中的自然与他心中的那些富有禅意的观念以及与他最终实验出的水墨技法形成了概念上的一致性。他为他头脑中那些无形体的观念最终找到了再现的形状。禅宗的艺术领悟方式,被他无意识之中转到绘画上面来了,这与宋元以后的文人画的精神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5.
清前期人口持续增长,为生计所需广泛展开了农业、工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互促进的机制,人口增长及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利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为保障民生而发展粮食生产的种种努力,愈发促进了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清中叶以降,粮食生产能力近于极限而人口增长少有节制之下,民众生活水平趋于下降,社会经济在相当程度上陷入了“马尔萨斯危机”。这一盛衰演替的过程在人口规模调控、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
早在入关以前,长期身处敌国环逼的辽东局势之中的清政权,已逐渐形成共定边界、各守封疆、互遣逃人、严禁私越的意识,这为中俄战争时期康熙主动提议划定边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时,渊源有异的中俄边界观念,实则存在不少相通之处,亦有利于《尼布楚条约》的缔结。1689年中俄划界以后,清朝固有的边界意识发展较为有限,很大程度上缘于其深受天下主义的制约;盖天下主义,非但未因中俄划界发生动摇,反而自乾隆中期起有所强化。自根本言之,清前期中西边界观念之异,不在于"界"的意识,而在于"国"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正>望海潮[宋]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婉约派词人。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相似文献   

8.
9.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是社会风俗画杰作 ,是北宋清明盛世的历史画卷 ,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金牛微笑而退,虎王昂首而来。在十二生肖中,老虎的地位仅次于龙。因为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天上与水里皆归它管辖。老虎虽没有龙的这些优势,但在地上也是名副其实的一霸。虎头虎脑、虎虎生威、猛虎下山、饿虎扑食等词语,都足以得见人们为何“谈虎色变”。然而,在艺术作品中的老虎并非那么令人生畏。尤其是孩童的鞋帽以及一些服饰打扮,不仅采用很多虎的形象,而且很受人们的欢迎。清代画家马负图创作的《虎图》,就是一件别具寓意的佳作,从中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高妙与丰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中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学好和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向他们讲清汉字的性质,使学生们在比较中明白每个“方块字”的表达意义,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文心·方块字》一文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教学范例—— 首先,教师的教学应“采取学生自动的方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自己只处于指导的地位”,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教学时就应像王先生那样,认真组织好双边活动,“遇有可以发挥的地方,他随时提出问题,叫学生们自由回答,或指名叫某一个学生回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一开卷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常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作为哲学著作的《老子》,在这里没有为“道”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老子先从“无”和“有”这一世界起源的根本问题入手讨论。我们注意到老子对“无”和“有”的解释:“无,名天地之始。”“始”的本义是少女,《说文》:“始,女之初也”。“有,名万物之母”,“母”,《说文》:“从女。象褒子形,一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绘画的类目中,有一类属于描绘国内少数民族或外国来我国聘访者形象的作品,名为《职贡图》。“职贡”二字,初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同书《夏官·大司马》有“施贡分职,以佐邦国”的记载,郑玄注:“职,谓赋税也。”《淮南子·原道训》:“匹夷纳职,”高诱注:“职,贡也。”可见,历代对职贡的一般理解认为是觐见朝廷时,除了来人以外还要附带一些必备的礼品——贡物。  相似文献   

14.
15.
16.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本)人教版第138页、(实验本)第218页都有《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图中清楚标明在后梁北面,今山西中部和北部有个“晋”政权。这个政权是何人所建?它是否是五代中的后晋?课本及插图未做任何注释,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一些困惑,今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8.
屈原为什么要创作《天问》?王逸在《天问》叙中这样解释道: “……屈原放逐,忧心愁悴(一作瘁),彷徨山泽(一作川泽),经历陆陵,嗟号吴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一作瑰)玮僪佹(一作诡),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体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一作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王逸的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天问》的创作,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的:先是屈原酝  相似文献   

19.
《西域图志》和《新疆图志》是新疆历史上重要的两部通志,前者是在国力雄厚,编纂人员阵容强大,统治者十分重视下修成的,内容准确、涉及面广、版本单一,反映清朝大一统的局面;后者是在清末新疆动荡不安的背景下,由新疆地方官员负责组织编纂,图志内容丰富、资料来源广泛、版本复杂,反映了修志人员对边疆危机的忧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新疆图志》错误较多.本文从二者修撰的背景、资料来源、主修人员、版本情况等方面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袁行霈先生指出:“盖《世说》一书,魏晋风流之生动图画耳。虽系小说家言,未可直以小说视之。其于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纪录。故治《世说》亦未可囿于一门,须置诸广阔背景之上,博采群书,详加推究,方能有所创获。而《世说》之书名、撰者、门类、版本等问题亦待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