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郭刚 《知识文库》2024,(4):116-119
<正>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文化是一块“瑰宝”,从“望闻问切”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从“治生病的人”到“遵循自然规律”,中医传达出来的智慧越来越值得班主任深入研究与实践。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中医辨证施治思维,采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手段,快速精准地找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根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最终实现“对症治疗”,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同时,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在班级管理运用中,有利于提高班集体的“抵抗力”,不断提升班级的正能量以及形成班集体的强大凝聚力和正气。“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相似文献   

2.
王涛 《宁夏教育》2023,(Z1):134-136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理论内容丰富、完整,防病于未然是取法于天地万物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通过顺应四时、作息规律、调畅情志、调节饮食等,达到形神协调、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以提升肌体自身免疫系统的能力来预防疾病。文章旨在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治未病”的思想,帮助大学生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生活方式,转向调养身心、预防疾病的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疾病的预防、诊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同样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KY3H模式是其时代内涵的体现与应用。在积极心理学新兴思潮影响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它仍然对心理健康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治未病KY3H模式和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对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以KY3H模式为依据判定个体心理健康状态、针对不同心理健康状态的个体进行健康管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就业压力,一些学生时常存在负面情绪问题,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亚健康状态,对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若不及时给予防治会诱发各种疾病和极端行为.而中医所提倡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即“治未病”思想,从理疗、运动、饮食等方面进行的中医疗法,能有效调控亚健康,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融入现代医学发展潮流。方法: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会贯通,知常达变思想,将妇产科疑难病,多发病的治疗提前至初发或控制在进一步发展之前。结果:以实践总结,深入探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问题。结论:在现代医疗环境下弘扬中医”治未病”思想应走”势”、“术”结合,以“术”为主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鼠疫流行及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早期防治,揭示了砭刺作为疫病涌现的自发应对,伴随腺鼠疫流行而兴起、演变与发展;讨论了中医理论体系对于疫病过程、自然现象和临床实践的依赖关系;并以建国以来阴阳五行理论、脾胃学说研究、经络研究的得失,疾病过程的传变状态对于辨证论治等理论的影响,以及中医“治未病“的文本意义与近年兴起的中医“治未病“热和现代医学亚健康防治、中医特色等有关继承发扬中医传统的话题,浅述了自己的陋见。  相似文献   

8.
胡丽伟 《教书育人》2013,(18):52-53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指出了身体健康"不治已病治未病"和社会治理"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学思想和防治原则,以预防疾病和社会动乱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论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昌和健康事业盛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未病先  相似文献   

9.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保健治疗思想首见于祖国经典医著《内经》。这是讲的未病先防,以预防为主。又如《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讲的已病防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又把不治已病,治未病列入全书之首,而且对其中意义进行了阐述。说明从古至今,我国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医务工作者都重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构建大学生生命防御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中曾叙:“大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庸医治重病。”——不自杀是未病、已自杀是重病,孜孜不倦地研究自杀只能算是庸医;当一个地方出现了跳楼的大学生,随即加护栏、锁大门、加钢窗、研究这个孩子的心理、给亲属补贴金钱……做得再殷勤、再动感情,也还是庸医。我认为当今的教育界、心理学界,需要进行导向性调整——去关注和研究哪里的大学生不自杀,哪里长期没有自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做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治未病";"既病防变",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瘥后防复",构建多方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落实健康大会与全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加快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药品监管局等多部门制定了《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纲要提出中医药健康服务提质工程,工程要规范推广中医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服务,提升中医药疾病诊疗和康复能力,支持中医药贸易合作。与此同时,由世界针灸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医志愿者千城千站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标志着中医志愿者全球招募正式开始。因此,打造一支优秀的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团体就显得尤为重要。([1])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有一个基本原则叫“辨证施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把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把教师当作“医生”,把学生当作“病人”,通过“辨证施治”来解决“病人”的疾病.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教...  相似文献   

14.
《河南教育》2014,(10):14-15
<正>多年来,河南中医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作为加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健康成长",学校借鉴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做法。一、强化"两种"渠道,"未病先防"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多年来,学校结合中医特色,一直持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包  相似文献   

15.
顾颉刚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古史辨”运动的领袖人物,其以疑古辨伪为旗帜,以“层累说”为基本理论的治史实践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本文拟从他对历史知识的不确定性的看法与处理,历史认识层次的提升,历史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寓致用于求真的史学实践等来探讨他治史现代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孩子是否饮食均衡,体内需要补充什么营养素,才能让孩子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指甲上的很多信息,家长是不能忽视的。学会从指甲上识别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及时进行饮食调理,“治未病”才是大家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田洪明 《人民教育》2020,(5):F0002-F0002,I0001
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更凸显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瞻性和重要性。教育如何从“管理”跨向“治理”?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简称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中的“排头兵”,深圳福田区十六年磨一剑,充分发挥质量监测的基础性、先导性、前瞻性作用,把脉问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健康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关于健康的文化.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治未病”,即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文献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满足了民众对颐养生命的需求,展示了我国这一时期关注民生的养生文化理念.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马王堆养生文化的精髓,一是有利于民众加强自防、自养的观念;二是有利于民众学会自诊、自治的技能.使民众了解生命规律、健康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养生优势,最终达到减轻社会医疗负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张文宏医生说,此次防疫让他学到了中医整体思维,也意识到了中西医结合的价值。笔者虽外行,但必须为张医生再次点赞。中医主张治未病,观全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此,中医堪称哲学,而中西医结合无疑是中华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从“人民健康”这一维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体现的深厚的民生关切和人民情怀。在应然层面,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表现为生态健康为人民健康提供基础保障,人民健康为生态健康注入动力并成为后者的价值旨归,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具有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一致性和同构性;在实践中,党和国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价值定位,建立大健康、大生态的制度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达到“治未病”、“防污染”、“防破坏”的效果,并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来增强制度执行力,以制度同构促进二者在辩证统一中实现双向建构,从而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健康支持”、“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