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情绪消沉、工作没有动力、没有成就感、身心疲惫、不堪工作重压等情形,我们称之为“职业枯竭”,也称“工作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相似文献   

2.
“职业倦怠”源于英语“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教师职业倦怠则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指出,职业倦怠有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3.
戴丽 《教育导刊》2007,(9):26-27
一、幼儿教师情感倦怠现象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认为,情绪情感倦怠是一种消极、负性的态度体验,当个体的情绪资源(包括对朋友、家人、工作对象以及自身等)被过度消耗,以致不能再给予更多的情感时,倦怠就产生了。情感倦怠主要表现为个体成就感降低、情绪资源减少以及身心过度疲惫等现象。〔1〕幼儿教师由于长期面对责任、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多种压力,极易产生情绪倦怠和身心疲惫的症状,因此,幼儿教师比普通教师情感倦怠的现象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1974年,弗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此后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并没有完全统一,多数人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所产生的失陷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一般地,教师职业倦怠可能出现下列三种反应,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熟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  相似文献   

5.
2013年6月,教育部推出"绿色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学生品德、身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身心发展水平"指标下涵盖的内容最多,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人际沟通、情绪行为调控."身心发展水平"当然包括"身体健康"(如身体形态机能)和"心理健康"(如人际沟通、情绪行为调控等),在过去上海实施绿色指标评价的实践中,"身体健康指数"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可以参照进行量化评价,而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也没有国家标准,因而如何评价"心理健康"则成为业内许多同行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6.
清风 《教师博览》2008,(9):56-57
“情绪病”就像心里“感冒”,常常在你不经意间就被感染上。起初你也许不以为意,一旦你发现自己的情绪出现了问题时,这种“感冒”病菌已在你的心里“安营扎寨”,并残酷地伤害着你的身心和肌肤的健康美丽。因此,如果你常有以下的情绪表现,那么就得“提高警惕,保卫自己”了:  相似文献   

7.
潘小莉 《甘肃教育》2011,(23):20-20
一、不良心理对高职生职业生涯的影响 1.焦虑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身心疲倦、忧虑恐惧等症状交织在一起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三个问题:充当学校指挥系统的“传声器”、陷入“权力腐败”的陷阱、遭遇“身心疲惫”的困惑等情况的分析,提出辅导员工作应从“短期专职”走向“职业化”。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其发展与国家和个人的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而作为“工作母机”核心的高师教师,其身心素质和谐、持续发展是教师生态素质系统的主导因子。当前高师教师身心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受到“花盆效应”的影响,高师教师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模式受到限制;从生态“整体效应”分析,高师教师身心制约与互动的发展观念不明确;依据“最适度法则”,高师教师对自身身心承受能力的认识有待提高;从“限制因子定律”来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与发展能力比较低。为此,高师教师应突破环境制约,自主创新,树立一体化的身心发展观念;发展新型教师人际关系,为教师身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保障和支持系统;重视身心健康,促进身心协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情绪调节工作: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工作,领略到做好一件工作,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引以为乐,那么他工作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同时,工作较多的人,常因事忙而没有时间“多愁”。喜欢工作对预防情绪病有特效。  相似文献   

11.
在培智辅读学校,少先队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弱智儿童身心特点,加强情感教育和劳动技能培养,才能取得好的工作效果。近年来,我校少先队工作以关注弱智儿童身心特点为先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配合学校年度工作和教学任务为重点,紧紧围绕“三从八不”、“十无校园”的教育主题,开展了“争创明班”、“明少年”、“优秀中队”以及“优秀个人”等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2.
刘永启  陈风波 《教师》2013,(3):11-11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山东省莱州市柴棚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正>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社会阅历的增加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浏阳市新文学校一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育人先育心,四措并举,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4.
陈建云 《班主任》2005,(6):28-29
抑郁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是一种消极的复合性负面情绪,包括悲伤、恐惧、焦虑、痛苦、羞愧、负罪感等,它使学生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部世界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导致学生出现抑郁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气质问题,也有家庭教育因素等.为避免学生出现抑郁情绪,班主任与教师要尽可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来源于人的个体或由不同个体组成的集体,而个体的独特的“身心组织”———一个人的个性,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前苏联合作教育家认为:“所谓个性,通俗地说,就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具体地说,它包括智力、兴趣、动机、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精神力量等诸多因素。由于每个人的“身心组织”不同,对变化的外界的刺激和作用有不同的反映和吸收,由此组成的本质、能动的身心力量,其迸发出的创造力是各不相同的。古今中外富有成就的政治家、作家、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高考,这牵动命运的一搏,期待你用美丽心情去掌控。乐观积极,张弛有度,一切与放松身心有关的字眼儿,都将成为你手中的决胜王牌。美丽心情需要用“心”去营造,自信不带负担,放松没有压力,正所谓“我的心态我做主”。秉承一种放轻松的理念,卸除考试焦虑情绪,轻装上阵,必将成功跨越高考的横栏!  相似文献   

17.
脾气好不好.不仅仅指一个校长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说明一个校长有没有情绪情感智慧,是否具备高超的“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情绪情感智慧是成功校长个性心理品质的动力和保证,是推动学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情绪情感智慧可以概括为自知、自控、自励、通情达理与和谐相处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对于一名校长而言,良好的情绪情感智慧最主要应体现在自控、通情达理和和谐相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再过几个月,大班的小朋友即将进入小学。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将使幼儿面临身心适应问题。有研究表明,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情绪,有助于其更快地适应进入小学后的生活和学习。考虑到情绪是抽象、不易于理解的,我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出发,以“辨认面部表情一判断隋绪”为切入点,设计了“了解自己的情绪”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一种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情感陶冶情感的职业。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平和的情绪、宽容大度的胸怀,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社会期望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挫折和应激情境越来越多.不少教师从心理到生理都产生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调查显示,教师感到“最苦恼的事是学生难教”,55.2%的小学教师“工作心情不愉快”,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压力实在太大了”。  相似文献   

20.
情绪每天都会出现在校园里,伴随着教师的生活与工作,负面情绪也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因为赞誉与现实的反差、价值与报酬的背离、本性与立场的敌视、尽职与爱岗的分离等导致了教师情绪化。然而人们并没有正面对待教师情绪.只是视它为一种“障碍”而要求教师予以拒绝和排斥。其实,教师的情绪不可避免,那就用正确的方式引导教师情绪——以情制情,使其往积极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