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关键词句段提取与数据库统计方法,从四个层面考察舆论观念在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演变。首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舆论意义类型可划分为品评人物、朝堂之争、民心民意、方法建议。其次是用舆论替代清议的现代动因,指出皇权政治体制内的清议概念无法适应时代转型的需求;接下来是中国语境中的"舆论"与西方语境中的"public opinion"的字源对比,指出舆论观念的兴起适应于从传统皇权转向现代民主国家的时代需求,舆论概念的使用消减"公论"所携带的官方倾向与精英色彩;通过分析现代中国与西方舆论观念的异同,发现西方舆论思想在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对现代中国告别皇权专制、追求民族解放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然而,这种思想启蒙作用没有彻底完成,传统力量对西方舆论思想进行了"选择吸收与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
3.
流行词"女神"与"男神"在当今网络、电视、报纸、期刊等媒体的出现频率很高。这两词来源悠久。"女神"一词,中古汉译佛典中已经出现,本义是女性的神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媒体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美好、令男性倾慕的女性"之义。"男神"是与"女神"对应的词,最早也见于中古汉译佛经,本义是男性的神明,其新义"帅气、令女性向往的男性"是由"女神"的新义类推而来。"女神"一词的产生、新义的出现和各路"女神"的评选主要是男性话语权的推动、男性视角下的评判,反映的是一直以来男性的主导地位,而"男神"一词的出现则是女性消费力量日涨、女性话语权提高和女性地位改善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媒体由于具有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传统媒体舆论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传统媒体中,大多数情况下,新闻舆论遵循着新闻信息——舆论形成,或是民间舆论——新闻报道的单次传播途径。而在网络世界中,这一过程要复杂得多。网络舆论不是一次定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网络舆论的演变特征,对于深入理解网络舆论的运动、发展过程,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追溯中国"报纸"的起源,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研究者多以历史考据为基本手段,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研究价值。中国的"报纸"从起源至今日,一方面其自身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演化,另一方面其称谓也近乎同步地演变,以适应事物的变化以及语言体系的演进。中国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未中断,并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把握这样的规律对于研究中国"报纸"的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舆论沿着混沌、室语、众意和主流民意的路径演变。如果舆论诉求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打压,将出现舆论激化和冲突,以至于导致民变。舆论演变有社会燃烧、社会激波和磁场引力三种模型,不断充满众意的分化、组合与融合,还可能酿成舆论张力,使社会框架的稳定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舆论观的演变发展,大致形成了如下轨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立足于动员人民、瓦解敌阵;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舆论观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舆论观在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舆论观: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两个舆论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它与舆论初始含义相去甚远。"两个舆论场"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官方舆论引导效力下降、民间意见场域勃兴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网络技术勃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舆论场"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创新当今时代的舆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之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是解决"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兼斌 《传媒》2008,(4):11-13
进入2008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0.
黄宾虹先生是中国现代国画大师,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画技上,他的"五笔七墨"独步画坛;在美术史学上,他所编辑的《美术丛书》对美术史的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3,(7):180-181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药家鑫”案、“七十码飙车”案、“郭美美”事件等均引发了舆论狂潮,并影响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进程。网络舆论无疑已经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和熟悉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演变。本文以“表哥”杨达才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的演变情况,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技术驱动型产业,媒介技术演变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媒介技术成果的累积性、媒介技术发展的加速性、媒介技术的集成化与一体化。通过审视、总结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和特征,有利于把握未来中国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实现数字化转型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电报的发明说起,着重描述了电报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蕙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所鼓吹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李蕙仙主张妇女解放,并参与办报,是我国早期的女报人之一.1898年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宣传变法,提倡女学、女权和妇女参政,并且其撰稿人和主编全部是女性,李蕙仙是<女学报>的主笔之一.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舆论观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核心。1902年,梁启超提出豪杰为"舆论之仆"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报馆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两大天职;1912年,梁启超却主张,"善为政者"表面自居"舆论之仆",而暗中为"舆论之主"。梁启超舆论观的这一重大变化,有诸多原因:在反袁与拥袁的二难抉择中,他以归国为目的;在新闻与政治的职业纠结中,他以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研究舆论的过程中,他以立宪政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令他对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史上,女新闻工作者为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寻求女性解放鼓与呼;为唤起民众救亡图存,凝聚社会合力践与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撑起了半边天.本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女新闻工作者的事迹和贡献,展现她们的风采,以激励当代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创造更多响应时代呼唤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的外部封锁包围.我军与外军的交流沟通缺少机会和通道.各种原因导致我军的形象不甚清晰而招致误解。随着国际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舆论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认识先后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形象也随之演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具象。  相似文献   

19.
20.
邓海荣 《新闻界》2014,(2):25-28,32
关于新闻舆论的内涵与特征,众多学者参与了讨论与论述,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定论。本文从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了新闻舆论区别于社会舆论的属性,并据此对新闻舆论的内涵做了重新界定;同时,还根据新闻舆论的新内涵,概括出了新闻舆论是集体意见、媒介意见和权威意见等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