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问题提出直线l过点P(2,1),且分别交x轴、y轴的正半轴于点A,B,O为坐标原点.当|PA|·|PB|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的方程.方法 1由题意可知,直线斜率存在且k<0,设l:y-1=k(x-2)(k<0),则A(2-1k,0),B(0,1-2k),∴|PA|·  相似文献   

2.
正问题:过点M(2,1)的直线l分别与x,y的正半轴交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当△AOB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的方程。·y x B O A M(2,1)探究一:解法探究分析一:由于题中的直线l斜率存在且过定点M(2,1),所以在设直线l的方程上可优先选用点斜式。利用直线l方程可求出直线l在x,y上的截距,然后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3.
课本中介绍了直线方程的几种基本形式,解题时若不注意合理地选用,盲目套用,则会出现错误.例1直线l经过P(3,2),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l  相似文献   

4.
<正>一、问题呈现在学习不等式这一章内容时,苏教版(必修5)课本上安排了一道例题,题目如下:问题过点P(1,2)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当ΔAOB的面积S最小时,求直线l的方程.本题是一道基本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交汇问题,主要意图为借助于求直线方程,以考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基本不等式是不等式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高考必考知识  相似文献   

5.
解题教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进行解题教学,才能提高思维能力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解题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1给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机会解答数学问题的关键是思路.在解题教学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思路,而是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1已知椭圆x25+y24=1和直线l∶y=2x+t,问t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椭圆上总有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教学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解题过程,而是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求t的范围一般方法是什么?(解关于t的不等式)(2)根据什么特征来建立关于t的不等式?(具体方法),学生掌握了思维原则,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题方法.方法1利用判别式设M1(x1,y1),M2(x2,y2)是椭圆上关于直线l对称的两点.直线M1M2与l垂直,可设直线M1M2的方程为y=-x2+m,即x=-2y+2m,代入椭圆方程得21y2-32my+16m2-20=0,则关于y的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其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解析几何中,关于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截距式以及直线系方程中对斜率、截距、及直线系方程中参数人均作了规定:一直线与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叫做该直线的斜率,垂直于x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一直线与x轴交点为(a,0),与y轴的交点为(0,b)时,称a与b为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直线系方程中参数入取任何实数.笔者认为用直线(系)方程解题时应注意完整性:用点斜式与斜截式方程解题时,既要考虑斜率存在的情况,也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用截距式方程解题不应忽略截距为零的情况;用直线系方程A1x+B1…  相似文献   

7.
<正>直线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方程独立命题的试题虽然不多,但是常常把直线与圆锥曲线等内容综合在一起,成为高考试卷中的中档题或高档题,解题时,如果考虑问题不周全往往会造成漏解现象。一、概念不清致误例1直线l过点P(2,3),且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相等,求l的方程。错解: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a+y/a=1,将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安徽省中考数学第14题是一道客观题中的压轴题.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对此题的作答很不理想.本文先详细分析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障碍,再探究本题的解题思路,供大家参考.一、真题再现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垂直于x轴的直线l分别与函数y=x-a+1和y=x2-2ax的图象相交于P,Q两点.若平移直线l,可以使点P,Q都在x轴的下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本题涉及两个不确定解析式的动态图象与垂直于x轴的动直线的相交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直线与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直线与圆的解题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下面例析直线与圆中的数学思想的具体应用。一、函数与方程思想例1过点P(2,1)作直线l,分别交x轴、y轴的正半轴于点A、B,当PA·PB取得最小值时,求直线l的方程。  相似文献   

10.
<正>一、转换视角:简单题中也有大智慧先从一道解析几何中的经典问题的求解说起:例1过点M(2,1)作一直线l,分别与x轴、y轴的正半轴相交于A,B两点,求■的最小值.在学习直线的方程知识时,我们常选用本题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进行解题.本题的求解思路是先设出直线的方程,得出A,B两点的坐标,再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到乘积■,最后求得最小值.具体解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讨论了平行、有轴平面束的一般方程,给出它的一般形式及其简化形式;通过实例探究了平面束方程在空间中的点、平面方程、直线方程及其他们之间相关位置的一些简单应用。并强调运用平面束方程简化形式解题容易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题目 已知直线l过点P(3,2),且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B,O为坐标原点,求△AOB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的方程,这是一道典型的研究直线方程的问题,见于多种习题集,解题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变量,建立△AOB的面积函数,求出最小值,并根据△AOB面积取最小值的条件,确定直线l的相关元素,求出直线l的方程.而变量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圆锥曲线中,关于直线对称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此类问题中的直线(曲线)在动,曲线上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也在动,且解题过程中一般要涉及两个或多个参数,学生在解答时,往往抓不住主要矛盾,对合理运用动静条件感到无从下手或解题思路混乱,因此本文就此问题归纳出几种不同解法,以供参考.已知抛物线C:y2=2x-1及定点A(2,0),试问是否存在过A点的直线l,使得能在抛物线上找到不同的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如果存在,请求出直线l的斜率的范围;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法1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当k=0时,显然成立.当k≠0时,设抛物线…  相似文献   

14.
题目:长为2a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线段AB的中点的轨迹方程.这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2第124页B组第2题.易得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a~2.如果就题论题,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次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机会.如果借助《几何画板》,改变问题的条件,那么可以得到多姿多彩的曲线.现将我们的探究过程介绍如下.1.改变动点的位置,探究动点的轨迹结论1.1长为l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点P在直线  相似文献   

15.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就题论题,死搬硬套,只看到题目的一个方面,而看不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现就本人教初中数学第六册第五章“直线和圆的方程”时所碰到的一些情况举例如下。例1 已知直线l经过点(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l的方程。不少学生的做法是,设所求直线l的方程是x/a+y/b=1,因l经过点(3,-4),在两轴上截距相等,故有3/a+-4/a=1,解得a=-1,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1+y/-1=1。即x+y+1=0。  相似文献   

16.
<正>苏教版必修5第13.4.2:基本不等式应用一节中,有下面的例3,编者目的是应用基本不等式求直线的斜率,解法比较简单,如果仅止于此,则浪费了这道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的例题.课下可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现给几个非常不错的结论以及简捷美观的证明方法.例3过点(1,2)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当△AOB的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的方程.  相似文献   

17.
<正>求直线方程是解析几何中最常见的问题,我们知道,直线方程有五种不同的形式,在求直线方程时,选择恰当的形式会使解题更迅速。本文用一道例题来谈谈直线方程的不同求法及其各自的特点。例题已知直线l经过点P(3,1),且被两平行直线l_1:x+y+1=0和l_2:x+y+6=0截得的线段之长为5,求直线l的  相似文献   

18.
正最短距离问题在近几年中考中频繁出现,经常与角、三角形、四边形、坐标轴、抛物线等相结合,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找不到解题思路.其实常见的最短距离问题归纳起来有四种基本模型,下面结合例题谈谈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一、两点一线"两点一线"是指有两个定点A、B和一条直线(如图1和图2),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AP+BP最短(即两个定点和一个动点).下面分为两种基本模型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该直线上所有的点(所表示的 x、y 值)都能使这个方程成立.如果将该直线以外(即直线两侧)的点代入这个方程,结果将怎样呢?我们规定,直线 l 的右侧的点是指 l 在 x 轴的正方向一侧平面上的点,而 l 的左侧的点是指 l 在 x 轴相反方向的一侧平面上的点.若 l 平行于 x 轴,则以 l 的上方(在 y 轴所指方  相似文献   

20.
有一类数学综合题,它以抛物线为背景,求三角形面积最大或周长最小值.此类问题由于综合性较强,对能力的要求也较高,着重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细细分析,这类综合性强的题目经常是由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基本图形构成的.如果平时能够注意积累,并对它们有所总结的话,解决此类问题并不困难.基本图形一如图1,直线l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l上找点P,使得PA+PB最短.解作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