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是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积极推进职业技术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把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与酱通高校的学生作个比较.他们存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的差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当前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无论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还是推进学科建设,无不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追求卓越与创新。由于高等教育又承载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造就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自然而然向高水平大学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召唤。文理交融,全面发展,塑造大学精神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为展示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获奖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科技部决定于2007年在全国部分重点大学举办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  相似文献   

4.
黄尚喜 《湖南教育》2009,(12):24-24
近日来,全国人民都在深切怀念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钱学森。与此同时,钱老生前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谈话震撼着每一个教育人的灵魂。钱老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他以自己早年的成长经历为例,强调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修养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呼吁要有科技创新精神,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日本成功的秘诀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隐性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日本人重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敢于吸收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讲究忠、孝,具有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这些为日本科技创新奠定了根基。教育在日本科技创新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海教育》2016,(4):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目标、具体任务,是教育各项工作的主题和统领。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同历史阶段,质量的内涵不同,目标任务也不同。今天,在全球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背景下,教育要发挥好关键支撑作用,需要努力实现更加全面、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富活力、更有贡献力、更有竞争力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班华 《中国德育》2015,(15):67-72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柳咏梅老师让我给《柳柳十班的班级史记》(该书全名为《每一个起舞的日子——柳柳十班的班级史记》,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下简称《十班史记》)写序,当我仔细通读了《十班史记》后,感到确实应当好好学习柳老师!学习史记中蕴含着的她的敬业精神,她的创新精神,她的教育智慧!以下我具体讲讲《十班史记》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看到《十班史记》书名,自然想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完成的巨著《史记》——那是一部不朽的史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史记”是个大论题,此后少有以“史记”为书命名的。  相似文献   

8.
电大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坚持开放教育办学理念,实现电大教育核心价值;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服务社会中求真至善;坚持办学机制的优化,创建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新内容和新形式。电大精神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周到的服务意识,蓬勃的创新精神,明晰的特色理念。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使其成长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必须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而积极参与科技强国的建设工作。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必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到校外广阔的天地里去摄取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丰富的人文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占据国家综合国力的半壁江山.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便是统筹和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灵魂,不仅承载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更引领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高职院校学科教育中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更代表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即将步入更高的阶段.本文就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简娟 《语文天地》2014,(1):77-78
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都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内在发展提出的要求。但目前高中教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这种思想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就是工具性占据上风。其实,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读书识字,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等,在具备显性的工具性特征时,还具有隐性的人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科技创新的重要时期,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三大类型。研究型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职业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类型教育,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导向与发展定位。应用型高等教育受应用型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缺失等影响,存在办学定位不准、定位定力缺乏、盲目往高攀升、与职业型高等教育边界模糊不清等问题。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定位成为理论与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要对标高质量发展,锚定“办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定位,将“应用型”类型定位与特质全方位、有机融入到办学治校、大学职能的各个体系中,构建包含思政工作、学科、专业、教学、教材、管理、质量保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应用研究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融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智库咨询、创新创业、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区域行业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构建突出区域性面向、在地国际化特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存其导师杜威(JohnDewey)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观点。我们认为,校剜文化活动自始至终都要贯彻教育主体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者、倡导者的指引下得到实施。我们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也是科技创新特色学校,虽然建校早、场地小,但整个校同内洋溢着浓厚的科技氛嗣。因此,我们应该依靠绍兴古城独特的水乡风光,幽静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来丰富校同文化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真正做到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脑去思索,  相似文献   

15.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历史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必须担负起塑造民族精神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6.
钱涛 《教育》2012,(20):52-53
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大学组织文化就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生活休闲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形成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的精神风貌的总和。一般的大学组织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它具有强大的导向力、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如今,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些学校努力实现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经过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促进学校发展的这一途径有其独特性,需要辨析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学术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传承已有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而开拓出新的发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精神构建的支点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文化自觉和自信正在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文化引领风尚,是一个国家公众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基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基础和人才源泉。同时,大学以先进的科学文化育人,促进受教育者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同一般的社会组织一样,学校这种特殊的组织也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范和制度。怎样的校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呢?也许,古今中外的优秀校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清晰的答案。一、民国校规的人文关怀民国淮安新安小学是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来办学的乡村小学。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最有特色的生活部分下列五项生活目标: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人文并举”的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月北京市高中新课改开始。北京市第四中学立足于学校实际,发挥历史名校的优势,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制度创新为手段、信息技术为保障,通过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和管理体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