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民俗文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干流,分别为统治阶级、市民阶层和下层劳动者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天津民俗文化发轫于建城以前,兴盛于开埠前后,成熟于近代百年。影响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河、海交会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最大环境优势。二是经济发展。漕运、芦盐带动天津商业,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代表市民价值观念和具有浓重市民文化色彩的城市民俗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环境。作为军事卫所,天津具有浓重的军旅气息,造就天津"俗尚武健"的市民性格。所谓"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天津民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碰撞、调试、吸纳、融合的运动状态,突出一个"杂"字。许多外地民俗文化一旦移植到天津,很快会被吸纳,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现象。近代天津开埠,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挖掘天津民俗文化,不仅描述出天津丰富的民俗盛景,而且力图使它产生现代效应,为天津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民俗文化,各民族民俗文化在碰撞、磨合、再生及共存的嬗变过程,形成了守望相助,和睦共生的和谐民俗文化场景和氛围。发掘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弘扬优秀民俗传统文化,是青海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3.
黎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它所特有的“三月三”民俗活动集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于一炉,又融诗、歌舞、戏于一体,含宗教文化、稻作文化于其内,是我国南方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传统体例的民俗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写作,存在着将作为整体并具有互释性的生活文化割裂的倾向。因此,在借鉴民族志书写模式与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志》调查与写作实践的反思,提出“标志性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倡导“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新式民俗志写作,以提升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所谓标志性文化应具有:一、能反映这一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贡献;二、体现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生命力;三、深刻地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等三个主要特征。这种民俗志书写也将促进民俗文化调查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创新,间接对地方社会协调发展和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十日谈》与“三言二拍”都是中世纪末期出现的市民短篇小说,二者都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意识。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社会环境等的差异性,使二种小说所展现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走向.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陇东民俗中的农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本,是陇东地区民俗文化中一个鲜明的价值指向。从正月到腊月的各种习俗,如“跳早”、“偷牛”、“三月三”、“端午”、“乞巧”、“撒牧”、“腊八”等,都传递着附于神秘的时光之链上的农本意识。而民俗,如生育、婚嫁、葬仪及种种生活、生产中的仪式,却运转、辐集于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之轮。这深蕴着民俗内含的文化承传,以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游艺等为媒体,充满了浓郁的自然崇拜色彩,又杂糅着封建迷信,同时又是古风遗俗的活化石和新一代人生的教科书。陇东民俗中农本意识的形成,与其历史、地域、资源、经济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国文化从它的创造主体分析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在美国经过初步形成、成熟定型进入当前的多元文化发展阶段。美国移民的多“源”性决定了这种文化在民族认同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影响移民文化形成发展的三个主要要素是:移民祖籍国的文化传统,移民与新环境的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族裔移民的融合。它对美国的双重影响,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杂交性,也可以成为某些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俗文化志》(县、区卷)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的关系,以体现文化巨变时代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代地方民俗志需要以三点重要认识为前提:一、中国民俗的地方性是民族性与地域性交叉的表现;二、民俗志应该着力记述连续性的民俗传承,也要关注深层的民俗传承;三、结合对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把握,将比较容易描述地方民俗的特色,呈现民俗文化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特征。民俗文化的地方传承也就是在历史上被一再建构的地方性象征体系,其中若干重要文化事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成为本志书统一采取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保护和传承民俗资源、丰富地理教学的有益探索。立足苏州地方民俗探讨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与价值意蕴,并结合教学过程从提高教师民俗文化储备、增强学生民俗地理探究兴趣、挖掘民俗素材与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民俗地理研学、组织民俗文化校园活动等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实现路径,同时以“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为例,科学设计民俗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案例,以期深化民俗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助力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海南民俗文化心理具有教育性、功利性、民族性、集体性、变异性、以及传承性的特点。海南民俗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中人们心理活动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俗。个体的活动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摆脱不了他所处文化习俗的影响。民俗中作为活动的成分存在的就是具有民俗意义的行为。只有从外显的行为表现才能得知内心潜在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民俗性质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不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伴生物 ,而且是一种由社会的主体——人民大众创造和享用的基础性文化。从层次上看 ,民俗与官方的、上层的所谓“精英文化”相对而言 ,是处于社会中下层广大平民百姓的文化 ;从其形成来看 ,它是集体性的、群体性的人的意趣展现和生活习惯 ;民俗还具有联系传统与现实的性质 ,它从古代、近代沿习而来 ,又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文化人物往往以自己的心智描述了自己所要描述的文化。他们的“立言”之作往往跨越时代 ,使后世研究者循文探源 ,得到启示 ,对他们的“立言”之作谱系描写 ,纵深研究 ,对他们描写的文化传宗接代 ,宏扬光大。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民俗文献》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些历史文化人物的墨迹 ,而是他们对各种民俗文化的循根描述和对某一民俗文化的具体描写。何为民俗 ?民俗简单来讲 ,就是民间风俗 ,民俗中的“民” ,可以指民族 ,也可以指某一社会群体 ,也可以特指某一古人。民俗中的“民”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传统和一个社会群体扩展为带有…  相似文献   

14.
何真 《亚太教育》2023,(5):139-141
民俗文化诞生于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种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秀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民俗文化,有利于丰富幼儿园教学内容,培养幼儿对民俗文化的亲近感,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民俗文化融入的途径需要结合文化自身特征和幼儿园教育实际情况、幼儿需求,从环境、语言、民俗表演、饮食等多个角度着手。因此,以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作为分析探讨的主要对象,探寻闽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龙岩民俗文化又称九龙江上游文化,它涵盖了九龙江上游的广大地区,属闽南文化的一个分支。从秦汉到唐宋的千年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与百越族文化不断交融、同化,形成了龙岩特有的民俗文化。文章根据田野民俗的调查结果,简要介绍我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适中的盂兰盛会、东肖的“庙会”、小池的船灯、苏坂的采茶灯及江山的舞狮表演等。提出了发展我区民俗文化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潮州竹枝词承载和传播着潮州民众创造和积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记述潮州历代名贤名迹、物产商贸饮食、节庆信仰礼俗、府城风貌市俗等文化象事,再现了潮州特别是清代潮州作为府城的民俗文化,具有引导行为规范、优塑文化人格、整合凝聚文化心理的民俗作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非遗活态文化传承路径的启示和对外宣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皖南圩区“马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马灯”,地方政府在予以诸多保护性支持之外,还应加强学术研究,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融入学校教育和美好乡村建设,以形成宝贵的安徽经验。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尚需加大民俗文化资源转化力度,加快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加大“非遗”进校园的推进力度,充分调动学者的研究兴趣,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教育进步和学术增长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节日被称为民俗文化的家门,节庆活动是民俗文化的表演场,集中体现着民俗文化的多种特性。通过习语研究中西方节庆活动展示了中西方在文化取向、文化内核和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体现出的多种文化碰撞,有助于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英汉民俗的文化差异,提高习语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吴良镛提出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建议对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保定等城市进行整体的开发建设,除有现实考虑外,也具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在元、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畿辅区域体系,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京城、京郊、京畿三个相互关联的文化圈。在这些文化圈中,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与民俗文化形成多向互动,成为京畿地区的文化特色。无论建设“大北京”,还是研究北京文化,都不应脱离对京畿文化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评戏成长于天津,是天津市井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因子。近代以来,受新式文明冲击,天津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产生裂变和重组,整个地区的社会风貌发生显著变化。这种情况下,近代天津文化环境对评戏进行重塑,同时评戏也对天津市民的娱乐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评戏作为考察对象,将其置于近代天津的城市社会变迁之中,对它走进天津的历程、在天津面临的处境、所形成的区域特色评戏文化以及所做的结构、组织、人员的调整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