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同行都知道,采写独家新闻难,而在一个为广大群众和众多新闻单位所关心的重大事件中,能先于其他新闻单位采写到独家新闻,则更难。《新华日报》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的《袁伟民纵横论英雄》(获江苏省1984年好新闻一等奖),就是一篇先声夺人的独家专访。请看文章的开头“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昨晚刚从美国洛杉矶回到北京,今天首先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昨晚刚  相似文献   

2.
现在,各大城市媒体间竞争激烈,独家新闻是竞争的有力武器。然而现状是:如有新闻发布会或活动,各媒体都派记者去,很难采写到独家新闻:如有突发事件,报料人同时向各媒体报料,各家都派记者采访,更谈不上独家报道了。如此的同城各媒体记者集体采访,采写独家新闻当然很难。我认为,丰富的独家新闻就在新闻的大山深处,就看你会不会采写,想不想采写,敢不敢采写!  相似文献   

3.
随着千报一面时代的结束,新闻界竞争的加剧,报道独家新闻便成为各新闻单位出奇制胜、提高自身威望的法宝。“炒别人的冷饭没有味道!”不少记者也把采写有重大影响的独家新闻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记者如何采写更多的独家新闻?笔者认为深入地调查研究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方法。 (一) 关于什么是独家新闻,目前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专论。我认为从内容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事件性独家新闻和非事件性的独家新闻。卫星发射,外国领导人来访,高速公路建成、市委书记在抗洪中牺牲,以及一些突发性事件如大兴安岭火灾、乌鲁木齐飞机失事等都是明显的事件性新闻。这类新闻常常是一经发生便有许多记者同时采访,很难成为独家新闻。另外,由于这类新闻可遇不可期,如果记者把希望和精力都放在这上面,无异于守株待兔。本文所论及的主要是采写非事件性新闻。  相似文献   

4.
笔者1994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将近17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到一个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业内小有影响的高级记者,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这其中既有挖出独家新闻的喜悦,也有采访失败的苦恼。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独家新闻有如下特征:一、它是由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实地采访形成的,新闻记者是独家新闻的采访者、执笔者或主要执笔者。记者之外的投稿者如通讯员、专栏作家之类采写的稿件都不能算是独家新闻。这是因为其作品不是新闻单位的职务作品,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其未一稿多投。二、新闻线索由某一记者首先发现,形成的作品是单独采访所得,在本新闻单位予以报道。如果是多家新闻单位组团采访,稿件由各家记者分别完成,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则不能称之为独家新  相似文献   

6.
孙飞 《青年记者》2012,(26):48-49
记者在工作中难免遇到采访被拒的情况,那么,对方为什么不肯接受采访?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及电视媒体特点,谈谈如何积极应对。采访被拒往往可采制出独家新闻当前媒体竞争激烈,记者都在抢新闻。由于种种原因,采访对象有时会不愿合作、不肯接受采访,让众多记者吃了闭门羹。这时,一旦你能突破重围,往往就能抓住一个采制好新闻的机会,甚至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出外采访的主要目的是抓住发生事件中的新闻,记者接触到新闻事件后,能否“手到擒来”甚至是抓个独家新闻,出色完成采访任务,笔者以为这与采访记者是否做好“谋而后动”关系重大。新闻记者虽然有文采高下之分,但完成采写任务的基本文字能力还是勿庸置疑的,所以这也是笔者强调记者采访要“谋而后动”的原因。所谓“谋而后动”,是指先计划稳妥而后再行动。笔者因有几年的采访体育项目、体育赛事的切身感受,因此将“谋而后动”诠释为搜集  相似文献   

8.
黄博 《新闻知识》2002,(12):35-36
写独家新闻,在每一个记者心中都是一种梦寐以求的职业热望。一个记者一生中如果没有几篇堆称独家的新闻,就很难说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但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采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独家新闻线索的获得,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独家新闻,并不一定非要有独家线索,同源新闻中照样可以写出独家新闻,关键就看记者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是否有独家发现、独家视角和独家思考。 笔者在一家中央媒体驻地方记者站工作,和当地媒体记者相比,驻站记者的信息相对闭塞,获取独家新闻线索的难度也更大。因此,笔者特别注意在同源新闻中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几年下来也收获不小,尤其是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抓了一些可称为独家的新闻,因些在这方面有一些体会。 一、要有独家发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田径协会给你打电话说下午有个通气会,你准点到了,发现你的同行装满了一屋子;你希望能单独跟某位人士聊聊,他沉吟半晌,说提这样要求的还有几位记者,关系都不错,要不就一起谈了吧……当今的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体育记者,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采访的难度日趋加大: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同时有几家甚至十几家、几十家媒体同行到场采访.为了应付众多媒体记者,一些机构或单位这两年纷纷设立了"记者接待日"或"开放日",统一接待记者.记者采访,从以前的单打独斗,更多地演变为群体采访:场地是公开的,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公开的,接受采访的人的回答也是公开的,哪一个环节都不再有私密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报道的同质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同一事件,各家报道大同小异,读者看了索然无味.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做出独家新闻吗?又如何能做出独家新闻?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笔者想结合同行和自身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独家新闻是新闻中的珍品。但是,独家新闻也是新闻,要探讨什么是独家新闻,离不开探讨什么是新闻,探讨怎样采访独家新闻,也不能不探讨怎样采访一般新闻。事实与纱幕只要是有良知的记者,都想以普通人的姿态,尽可能坦诚地同采访对象接触,从民众那里了解事实真相。但是,从被采访者一方来看,记者仍然是记者,是报社的一员,而不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国内报业激烈竞争.尤其是互联网发展迅猛的新形势下,地市晚报如何应对新闻同质化问题值得思考。笔者认为,记者是第一生产力,要避免新闻同质化,必须采访出有影响力、时效性强的独家新闻。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记者必须勇于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在新闻采访上动更多的脑筋、下更大的功夫、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女排一直是国人关注、世人瞩目的一支世界冠军队伍。女排精神是国人的骄傲。中国女排的题材、素材确实值得报道、宣扬,但不能因为好题材就放松要求,降低标准,而一样要在报道中精益求精、选准角度,写出特色,写出精品,提升正能量。笔者有幸作为中国女排"娘家"的媒体记者,长期跟踪宣传报道中国女排,这里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如何掌握和运用采访的技巧报道中国女排。抓住本质报道女排精神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中国女排的光环就是她们的拼搏  相似文献   

13.
李文 《新闻实践》2005,(7):45-46
“独家新闻”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作为一名记者,自然是把获取独家信息、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新闻,首先或独家发布有影响的新闻为追求目标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一、绝不放弃的坚韧性是记者获得独家新闻必备的基本素质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记者并不受采访对象的欢迎。如何才能让采访对象接受你,并与你合作,甚至设法帮助你获取你所需的信息,靠的就是记者自身绝不放弃的坚韧性。2002年西博会上有场名叫“东方丝国”的时装秀。时  相似文献   

14.
查正军 《视听界》2004,(5):77-77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乡镇和单位对电视记者情有独钟,而对广播记者爱搭不理,导致不少广播记者不愿单独外出采访,或是跟在电视记者后面跑点“现成新闻”。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四个结合”,县级广播采访同样会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一是与报刊投稿相结合。针对广播新闻写作与报刊,尤其是报纸有很多相同之处的特点,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多挖本地的独家新闻。在按照广播要求写好广播稿的同时,只要有价值的,能投稿报纸的,就把广播稿按报纸要求改成报纸新闻。比如,1999年10月,我去县海涂公司  相似文献   

15.
管窥独家     
独家新闻是任何记者和新闻媒体都引以为骄傲和始终追求的。因为独家新闻最能表现新闻人的新闻观察、独立思考和特殊独到的视角以及采访能力,是此媒体与彼媒体的不同之处。记者或媒体的独家新闻多了,记者的水平和能力以及媒体的质量也就显而易见。在报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独树一帜,受到青睐。各种媒体每天都要刊发大量的新闻稿件,那么具备什么特点才可以称其为独家报道呢?“独家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某媒体独有的报道。但是独有的报道并不一定是独家新闻,而独家新闻却必须是某媒体独有的报道。要认定某报道是不是独家新闻,我个人认为以下几…  相似文献   

16.
如何采访名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是因拥有某种化资本或社会资源而出名的人,比如歌星、作家、专家乃至一些高官政要。对于名人,记都想写出点独家新闻报道,写出名人身边受众所关心关注的故事,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十分重要,采写名人稿件过程中采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采访体会,总结了以下几条,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17.
张微 《新闻窗》2007,(4):62-62
近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成为进行舆论监督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在媒体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媒体为了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战斗力往往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法来报道独家新闻,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然而,隐性采访毕竟只是公开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或特别的问题上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采访收费该不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费采访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媒体,这种做法在欧美被形象地称为“支票簿新闻”。在我国.媒体为了获得采访权或独家新闻,向被采访付费已非新鲜之事。但是,近来不断有名人,教授主动向记提出接受采访要收费,一时又成了近期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新闻采访主张以记者自身行动为主,尽量避开其它因素的干挠,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从而采写出有别于其他媒体的独家新闻。然而,对于许多问题性新闻的采访,现实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采访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常使记者的采访遭遇重重阻力和面临种种危险,既耽误了发稿时间,又难以收到满意效果,甚至导致采访失败。如何解决新闻采访中这一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天明 《新闻传播》2009,(11):87-87
采访是为新闻报道需要所做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功。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感觉到一个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善于在特殊困难的情况下进行采访活动.不断地锻炼自身的采访能力、技巧,这样才能采访到别人得不到的独家新闻。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些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