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們在10月份訪問了新华社安徽分社,在那里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分社上上下下,对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种風气,这种風气給报道工作和記者的培养鍛煉带来了許多良好的收获。我們在分社期間,于明同志和一部分記者在下边采訪,所以只同在家的冒茀君同志和部分記者談了話。他們都談到对深入的体会。記者秦聿震說了这样一句話:“我們現在可真是尝到了深入的甜头了!”这句話可以代表分社絕大多数記者的心情。下面我們从几个方面来介紹一下安徽分社深入的經驗,并且談談我們这次在安徽分社訪問和学習的感想。一安徽分社記者們所提供的許多事实,都說明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确具有許多好处。这些事实和反对深入、怀疑深入的各种論調針鋒相对,很有說服力。归納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读书偶拾     
惊·喜·思清代名画家戴醇士的山水画,以朴实淡腴胜,他对绘画說过一句很有見解的話:“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这句話,不但对于绘画,对于写作以及其他艺术都有意义。惊、喜、思是三种不同的艺术效果,要分出哪个更高,似乎很难;但是我觉得对于作为宣传武器的报纸来說,文章的“令人思”的效果显得更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有一种现象,看来是很“怪”的: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作家,他們一生跟文字打交道,却劝人不要死啃文字,他們的文章写得很精巧,却劝人不要死钻技巧。他們都說,要加强艺术修养,要不断磨练技巧,但是,尽管有不少青年写信向老作家討教写作“秘訣”,却从来沒有一个作家道出过一种可以輕便套用的写作公式。写作有沒有方法呢?金代王若虛的《文辯》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問答:  相似文献   

4.
5月中旬,在首都举行的新聞工作座談会上,中国人民大学莫如儉說:列宁在1901年說的“报紙不仅是集体的宣傳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这句話,現在已經不适用了。莫如儉的这种說法并不新鮮。列宁的那段話,初见于1901年5月他写的“从何着手”一文,当年九月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拿齐金就在“工人事业”杂志上反对过列宁这个理論,1902年1月中旬,列宁在“做什么”一書中,曾严厉地駁斥了拿齐金的論点。在这本書里,列宁对工人阶級党的报紙,作了許多极其重要的指示,成了以后党的許多报纸办报纲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你們可以看到,在我們报上發表文章的有工人,有农庄庄員,有教师,有工程师……一句話,各种职業的人都有,有时甚至还有作家。报上常常登載华西里·彼得罗維奇·維尔胡什金的文章。是的,一提起維尔胡什金,大家一定是很熟悉的。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嘴里含着烟斗,臉上挂若愉快的微笑,看样兒,就像从没有过憂虑和沉悶的时候。他也屬于特写作家之列,他的大作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就享有了威望。他邢銳利的笔鋒,第一句話就会打动你的心弦,并且紧紧地把你抓住不放,说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沒說的,真是个艺术家、魔术家!  相似文献   

6.
目前“詞汇”(同“詞彙”、“辞彙”或“辞汇”)一詞用得很乱,許多人用它来代替“詞儿”“詞語”等,都是不对的。“詞汇”和“詞”(“詞儿”)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詞。“詞”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比如”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一句話中就包含了六个詞;”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詞汇却不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而是指一种語言里全部  相似文献   

7.
文章修改难     
最近頗有人談到修改文章的問題,大意总是說文章不怕修改,愈是修改文章就愈能精炼等等。这話我自然是同意的,虽然并不見得每一次的修改絕对都是成功之笔,但文章必須精心琢磨,认真修改,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我觉得在談修改文章的好处以外,也还可以談談修改文章的难处。我感到修改文章,比起写文章来,有时要困难得多,正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听說的:  相似文献   

8.
不知多少年了,紐約时报的报头上都刊印着这样一句話:“一切适合于刊登的消息”。前一个时期,有些对資产阶級新聞事业响往、羡慕、莫名其妙地崇拜的人,曾对这句話备加贊揚:看!他們的报道面是如何寬广,态度是如何客观公正;他們沒有限制报道內容的圈子!他們没有固定不变的新聞报道观点!边才真正能够發揮記者的积極性和主动性哩! 刊登“一切适合于刊登的消息”,單从这一句話本身,当然窺測不出其确切的含意,全部奥妙之处,在于究竟哪些是“适合于”紐約时报胃口的新聞。最初想出刊印这句話的人,也許沒有料到,这句話对馬列主义者来说,不会起到任何誘惑作用。因为在政治观点上,这就是表明:“决不刊登一切不适于刊登的消息”。“适于刊登”、“不适于刊登”,这是任何报紙編輯部面对着每天的大量来稿所必須回答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9.
一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中說:“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門而入。”近人周貞亮《书目举要·序言》中也說:“读书欲知門径,聚书欲知派別,非从目录学入手,其道无由。”这些話都特別强調了目录学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如果說得切实一点,那么,目录学是关于研究图书和編制目录的理論和方法的一門学問。人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  相似文献   

10.
新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想武器。不可能想像,不体現政策的沒有政策思想的新聞报道能够起着它应有的作用。大家知道,新聞报道不是用口号和議論以及文藝描寫等等表現形式來体现政策,而是用事实說話。就是說,讓事实的邏輯起作用。沒有事实,就沒有新聞。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我們接触到的所謂事实,往往是表面現象,而  相似文献   

11.
“照顧一下吧。”这是到处可以听到的一句話,是句好话。例如对乘电車或者在公共汽車里的怀孕妇女,对收入不多而家庭負担很重又遭到什么意外的工作人員,都要照顧一下。諸如此类的照顧是完全应該的,否則就有点不近人情了。“照顧一下吧。”这句話居然也流行在新聞部門的編輯室里。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編輯在处理稿件时,認为有的稿手确实是寫得不怎么好,三番兩次地改了又改,还認为不好,但最后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篇文章,都应当除去冗字贅詞,使之干干淨净,不拖泥带水。关于这,高尔基曾作比設喻,說“在小說当中,就像在机器当中,不应該有一顆多余的螺絲釘”。此处所說的多余的螺絲釘,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冗字贅詞說的。我国古书中关于冗字贅詞的論述。多到不胜枚举。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汉书·张蒼传》有一句說:“年老口中无齿。”这一句就有几个“多余的螺絲釘”。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盖于此一句之內,去‘年’及‘口中’可矣。本来齿生于口,三岁孩子都知道,不写明“口中”,讀者决不会誤会。去了“年”字也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八年是我們广播电台同志工作上、思想上双丰收的一年。我們是怎样得到这个双丰收的呢?用一句話来說就是:深入到实际中去! 一九五八年年初,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逼人。这种形势使我們深深地感到,如果再不深入实际,我們的广播宣传就一定会落后于实际。省委当时也一再要我們下去,并且作了关于在各地建立广播記者站的决定。这样,我們下定了决心,对全台編輯記者和播音員提出了一个“一、二、三、八”的要求。这就是說,一年之內,播音員下乡下厂的时間不得少于一个月,編輯不得少于两个月,編委不得少于三个月,記者不得少于八个月。这个要求是能够完成的。据去年八月底統計,每个播音員平均已下乡三十一天,編輯部平均每人下乡达四十天,文艺部平均每人下乡二十天,記者平均每人下乡下厂八十一天。編委下去得較少,平均每人下乡四十一天。  相似文献   

14.
9月上旬,全国乒乓球比賽在武漢举行。这个比賽的特点是緊張,激烈,变化多端。它具有極其廣泛的社会兴趣。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对体育十分外行的記者說來,担負这个报道是有一些困难的,这不僅在于这个报道中記者要十分注意体現举行这次比賽的目的和精神,还要做到在技術上不犯差錯,說話內行。何况,报道的要求既多,时間又緊,寫出的消息又要能吸引讀者;而这种比賽又往往在事前难以預料。面对这种情况,只是要求記  相似文献   

15.
我是新华社稿件的長期讀者,也是“新聞業务”的長期讀者。现在,当吳冷西同志要求大家帮助新华社开展业务的时候,我願以一个报紙的編輯的身分,和新华社同志談談关于新华社稿件的問题。因为我們是知心朋友,我也无話不說,如果說走了嘴,就算是片面吧! 我現在編一个地方版,每周發一万字,要求是:有地方特点,稿件要与众不同,要尽量做到“独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确想了很多办法,伤了很多腦筋,虽然支撑了下来,但極吃力,后来,我們想到了新华社的特約稿。  相似文献   

16.
界中人杂感     
视听之娱今年第一期《视听界》里《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一文,引了白居易《登香炉峰顶》一诗,其中就有如题之句。无独有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也有“视听”一词。文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见,“视  相似文献   

17.
我不是一个体育迷,平常很少看体育比赛,但忍不住围观了一下里约奥运会上男篮1/4决赛澳大利亚与立陶宛的比赛.虽然没有中国队,但有让人充满好奇的“度秘”.百度人工智能“度秘”奥运会期间成功解说多场篮球赛事,引起了著名解说员杨毅的注意,下战书约战“度秘”.我关心“度秘”,不仅出于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对人机大战的围观冲动,更出于一份作为媒体人和评论员的焦虑.很多唱衰传统媒体的人称,人工智能未来将取代很多媒体人的岗位.“饭碗”都要被“度秘”之类的抢了,能不焦虑吗?  相似文献   

18.
魯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是非常亲密的革命战友。在他們并肩战斗中,給我們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遺产。在这些遺产里,有十二篇同样的文章,既收在《魯迅全集》里,又收在《瞿秋白文集》里。这十二篇文章就是:《王道詩話》、《伸冤》(瞿秋白文集題为《苦悶的答复》)、《曲的解放》、《迎头經》、《出卖灵魂的秘訣》、《最艺术的国家》、《內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瞿秋白文集題为《人才易得》)、《关于女人》、《真假堂吉诃德》(瞿秋白  相似文献   

19.
墨水“話”     
有一个小孩子学人家的話,照着人家的公式往下套,闹出了一場子笑話。故事是这样:这个孩子的父親对孩子的母親說,有一天,他去訪一个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只有一个比自己的孩子还小的一个小孩子在家里。“你爸爸哪里去了?”“到庙里跟老和尚下棋去了。”“你妈媽也不在家嗎?”“我媽媽到东鄰三嬸家  相似文献   

20.
一今年三月间,在人民日报編輯部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談会上,着重談了两个問题,一是报告文学如何最迅速地反映現实,反映当前的革命斗爭的间题,一是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問題。在真实性的問題上,我认为报告文学应該完全真实。这里說的真实,是指生活的真实,而不是指艺术的真实。报告文学的內容要完全符合真人真事。当然,其中某些极其不重要的細节,是可以有变通的余地的。例如采訪某个人物时,当时说的原話沒有記得很周全——事实上有时候这些原話很难記得十分周全。可以由作者根据記忆所及来写。但这也不叫“合理想像”。除此而外,其他就要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尤其是写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既然宜布为真人真事,就更不能做假了。发表在报紙通訊版上的报告文学,应該是完全真实的,真人真事而且真名,事实不能虛构,描写不能浮夸。这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