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达400万字,其中小学阶段要达100万字.我们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课内,植根课外,引领学生想读书,会读书.乐读书,真读书.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分析 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多数学生作"呼应状",不是带着问题读,也不是有目的地读,而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老师的读书之令.  相似文献   

2.
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几个出现在课堂上的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眬”三个字,请一位同学读这三个字时,学生将“闸”读成了“j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里面这…  相似文献   

3.
一、念顺口溜。如教“左、右”时,教学生念“小朋友,靠右走,右字下边是个‘口’”;“小朋友,要记清,左字下边是个‘工’”。教“处”字时,教学生念“半个多,腿伸长,一竖一点坐腿上”。教“高”字时,编出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教“蒜”字时,教学生念“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教“碧”字时,教学生念“王大娘,白衣裳,坐在石头上”。学生念顺口溜学生字,记住了字音、字形,有的连同字义也理解了。  相似文献   

4.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5.
小鸭子     
一年级的启蒙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1、2、3……这几个阿拉伯数字,就教她的学生:“‘1’字像只小筷子,‘2’字像只小鸭子……记住了这些,以后加法才好学。”学生:“记住了。”“好,这个算式的答案应该是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下:2 2=?学生齐声答道:“两只小鸭子。”小鸭子@陈桂蕾!541001$广西桂林市芦笛小学四〈2〉班  相似文献   

6.
巧记妙喻     
姬姬姬姬“”旁字辨析“颐”“姬”“熙”三个字中的“”容易误写成“臣”,其实,常见字中含有“”的仅有这三个字,同学们记住就可以了。可用顺口溜来记:“颐和园里演《蔡文姬》,熙熙攘攘人真挤。”其他的字含“臣”不含“”,如“卧”“臧”“宦”等。(韩锋)添加辅助线歌辅助线,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作业中都错用“末”和“未”。我采用让学生多次读、写的方法来使他们牢记,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们当时是记住了,但下一次的作业中又分不清了。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区别这两个字。在一节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末”和“未”,接着说:“同学们,这对双胞胎长得太像了,我总是分不清它们,下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帮老师辨别一下它们。”这下课堂可热闹极了,学生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小声讨论,有的指手画脚。终于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记的:‘周末短,未来长’。”我请他解释。“老师,‘末’下面一横短,我就…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们教育学会组织了今年的第三次送教下乡活动。其中实验小学赵文娟老师的两堂小学习作教学示范课颇有特色。她不仅让小学习作教学课堂充满了乐趣,也让参与听课的一百多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感受到了习作教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小学生体验了习作的乐趣。本文仅以该教师教学中的三个细节为例,谈谈如何让小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jqx和ü相拼,要省去ü上两点.这条重要的拼写规则,对小学生讲许多音理知识是不行的,但总得设法让他们记住.于是,过去有一些教师编了一首顺口溜:jqx,真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这首顺口溜合十三辙中的"一七辙",唱起来顺口,又形象地说明了ü和jqx相拼的规则.但是,"挖"鱼眼"的行为显得残忍,作为语言的内容用来教育小学生不够文明.不少教师就对顺口溜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1.编口诀:编口诀能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回”,小口回家大口关;“夜”,一点一横长,左下单人旁,右下有个夕,再加一捺要拉长。只要学生记住顺口溜,便可记住这个字。  相似文献   

13.
蚕思     
每当我看见蚕,看见桑叶,就会想起她——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她姓李,记得她给我们上课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姓李,木子李”。接着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砚台大的“李”字。我们几个调皮鬼在下面挤眉弄眼,一下课,就给了她一个雅号“木子李”。这大号还真叫了一阵子呢,直到“蚕虫事件”爆发,咳,现在想起来真有点脸红耳热。  相似文献   

14.
走进当前的小学,经常能看见孩子们穿着唐装摇头晃脑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许多小学的语文老师更是在其上汇报课或观摩课时都要来上那么一段好象不可或缺的三字经。这确实给小学教育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毕竟这些都已多年未见了。但是在叫好的同时,我们不无担忧,这样的应景之作大有作“秀”之嫌疑。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不能光靠“读”,“秀读”就更是纸上谈兵,纯粹的花架子。我们应该走出“秀读”,扎实且富有成效地开展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自主≠自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得到体现。课堂上,实验老师一直在关注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直在张扬着孩子的个性,一直在呵护着孩子们幼小、脆弱的心灵,这一切都是正确的。然而,有一堂课却引起了我的思考。老师非常大度地给了孩子至少三次“喜欢怎样,就怎样”的机会。第一次是阅读课文时,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第二次也是读,老师说:“……你们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第三次是让孩子表演,老师说:“你们爱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对老师来说,每一次都是满意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在…  相似文献   

16.
陈晓萍 《江西教育》2002,(23):30-30
师:(出示“土”字卡片)这个偏旁叫什么?生:提土旁。师:(出示“里”字卡片)谁来认一认这个字?生:(读)里。(把两张卡拼在一起,出示拼音)师:谁再来认一认这个字呢?生:(读)埋。师:读得很好,请一组开火车读这个字。(生读)师:谁能根据这个字的构成,编个顺口溜来记一记这个字呢?生:东西土里埋。师:编得真好。一想起这个顺口溜就知道怎么写“埋”字了,全班齐念三遍。(生齐读)师: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左边的提土旁和“土”字有什么不同呢?生: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师:这个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埋”字是…  相似文献   

17.
我刚开始教学生汉语拼音时,发现孩子们只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对此毫无兴趣,一点也不爱学。于是,我给6个单韵母和23个声母分别起了名字,编了顺口溜,如:一扇小门“n”两扇小门“m”,伞把儿“t”,拐棍儿“f”,像9字的是“g”等。必要时我还边说顺口溜,边出示字母卡,让孩子们跟着说。这样做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孩子活泼、有趣地记住了字形。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新桥小学有一位优秀少先队员,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是全校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她就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李程宇。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李程宇是个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让我举个她学习英语的实例吧。上小学三年级时,她开始学习英语,学习成绩并不太好,发音总是不准确,而且读得也不流利。回家后她就问妈妈:“为什么我学得不如别人那么好呢?”妈妈告诉她说:“学英语必须要多听、多读、多写,这样才能打好基础、学得好。”从此,李程宇一有时间就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听英语磁带并跟着读,反复练写单词、句子。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或…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结合各科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我搜集和编写了一些儿歌。这些儿歌有三字的、五字的、也有七字句的,形式不拘一格,读起来有律有韵;听起来妙趣横生,条理清楚;想起来形象具体,印象深刻。往往老师念一遍,同学们就能记住好几句,效果很好。 例如:教“金”字,根据字的结构编成顺口溜:“一个人,他姓王,腰里带着两块糖。”小朋友们边念边笑边记住了,对“金”与“全”两字的区别也就记得更牢了。有些同学的钢笔字、毛笔字总是写不好,我又用《写字歌》来开导,歌曰:“写字无诀窍,认真最重要。要仔细领会,决心不动摇。集中打基础,分散练提高。点画讲精神,笔笔交待好。摹帖防呆板,临帖忌松套。结构须匀  相似文献   

20.
“颠簸”一词由真、页、竹、其、皮五个独体字组成,其义是上下震动。平常学生很容易错写成“颠其皮”、“真皮簸”等等。教师可用拆字法把它分成五个字:真、页、竹、其、皮;把“真页其皮”看作四个小孩骑在竹竿两头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然后,编成顺口溜:“真页其皮加竹字头,四个小孩在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真有趣。”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字形和字义了。巧记“颠簸”一词@严明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