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素质教育在美国》,是留美博士黄全愈的撼人新作。这本书比较透彻地分析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差异,提出:可不可以在中美两种教育模式之间找到一个联接点,让中国的教育成为世界上最棒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孩子?书中介绍了美国教育模式。美式教育不那么重视“打基础”。美国孩子不背九九表,认为那是计算器的功能。美国孩子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娱乐玩耍,干自己爱干的事。美国人认为,玩是孩子们天赋的权利。中国孩子已经学会多位数乘除法时,美国的同龄孩  相似文献   

2.
李瑛 《父母必读》2021,(2):88-90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童年清单》这本书,同时不禁有些后悔,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什么我没有在自己孩子处于书中那个年龄段的时候,及时发现这个"锦囊"呢?但当我细细品味这本书的教育内涵后,这一丝后悔又马上被庆幸替代,庆幸我其实可以把书中的很多指引用于今后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个时刻,哪怕是在他们已为人父母之后.  相似文献   

3.
吕英 《家教世界》2022,(24):39-40
<正>2020年8月我走上了园长岗位,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潜心教学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深知只有和孩子们在一起才能保持教育初心,才能了解儿童、了解教师、了解教学。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有限时间里,我可以做什么呢?当看到美国薇薇安老师的《共读绘本这一年》时,我被她的教育情怀感动之余,也激起我带着孩子们陪伴式阅读的激情。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4.
吴晓蕾 《班主任之友》2022,(Z1):121-122
<正>我出生在农村,那里的贫瘠让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年幼时我便有了要做一名教师的梦想。2006年师范毕业后,我在家乡做了两年的代课教师,正是这两年时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外部世界的渴望。2008年,通过招聘考试,我正式走进霍林郭勒市教师队伍,成为了一名班主任,十多年的历程中有许多个故事,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关注点滴,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我不是孩子们的母亲,却比任何人都有必要给孩子们温暖的关爱。我做班主任,对自己有个要求,一定要让我的孩子们在关爱中成长。当我看到孩子脏乎乎的小手,我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又早早地去了工地,来不及给他清洗干净。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作文教学研究已有八年时间。当时换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迎接了一批初一新生,军训期间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和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寄宿生活,就让他们每天随便写写。结果发现这群孩子有思想,他们稚嫩的心灵、坦直的言语打动了我。常年的初三教学让自己的心灵疲惫不堪,现在面对这一群孩子,感觉就像凤凰涅槃获得了教学的新生。每天批阅孩子们随便写写的短文,自己也每天记录孩子们的种种生活,在教室常常读孩子们的文字,也常常读自己的文字。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与孩子们完全融在了一起。由此,我开始了最  相似文献   

6.
庄华涛 《师道》2012,(10):60-61
新教师,送你一串追问 我觉得,加入教育行业十几年来,自己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学会了追问。也许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也曾经有过追问的能力与渴求,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能力反而消失了。直到面对孩子们这么多年,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才慢慢找回这个可贵的能力——因为孩子是喜欢追问的,这是他们的天性。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每天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轻快的步伐,我走进整洁美丽的教室,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就会常常情不自禁地想:每个孩子就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我就是一名园丁,让花蕾美丽绽放是我的追求。自从走进新教育,我就努力实践着,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教育人,努力让我的孩子们和我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12年9月,我迎来了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朝气蓬勃。在两年的时间里,在"构筑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人的过高期待带来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偏离。"我把天真活泼的孩子送到学校,若干年后你还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位美国妈妈对当代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疑惑,被标榜为崇尚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美国教育为何会被质疑?与之相比较,中国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问题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教育都有这样的通病:教给孩子们的只是如何生存,而不知教其何为人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人的过高期待带来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偏离。“我把天真活泼的孩子送到学校,若干年后你还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位美国妈妈对当代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疑惑,被标榜为崇尚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美国教育为何会被质疑?与之相比较,中国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问题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教育都有这样的通病:教给孩子们的只是如何生存,而不知教其何为人生。这意味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在当今社会很突出,尤其表现在片面地强调知识的获取和过度的评价上,忽视了完整个体及其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儿教育到底落后美国几年?这是一个无法定量回答的问题,这种差距体现在两国少儿语言教育的一个个细节当中.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作为正式教师走进美国小学教室时的情形:没有黑板、没有课本,孩子们坐在地上,姿态各异,不时还会有孩子自顾自的走出教室去厕所……近乎无序的课堂,让我一时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1.
薛涌 《成才之路》2009,(28):I0005-I0005
中国人对美国人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美国人到了18岁就将孩子扫地出门,什么也不管;美国孩子没大没小,还叫父母的小名;等等。我不能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过。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美国的孩子叫自己父亲小名的。但美国家长在支持孩子的教育方面,热情不下于中国家长。能支持多久,则要看家庭的能力。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即使是很富的家庭,家长在支持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明白: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2.
蒋云荣 《广西教育》2014,(20):65-65
接手这个班已经有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有付出,也有收获。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快乐的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干星期二我突然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短信大意是九月马上就要结束,十月来了,各班的板报需要更新,一到三年级以国庆为主题,四到六年级以科技为主题,星期五早上检查。时间可真急呀!怎么办?我想起刚开始接手这个班时,由于孩子们还小,我对他们又不了解,板报只能自己动手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严是爱,松是害,不管教,要变坏。”自我从教以来,这句话一直根深蒂固于我的脑海之中。因此,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从严要求,严格履行我的教育原则。我把这看成是一种敬业和尽职。因为我坚信:只有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给达到目标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使孩子们不断进步。也许正是因为我的严厉,孩子们既尊敬我,又害怕我。在我出现的地方,孩子们经常望而却步,我却不以为然,依然乐此不疲。后来,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坚信多年的信条。 这年,我任教四年级语文,担任班主任。同时,还兼任乡团委副书记、乡兼职教学辅导员…  相似文献   

14.
钱超 《少年月刊》2010,(1):67-68
一个法国的学生夏令营来到中国访问一所学校,在那所学校的体育馆里,中法两国的孩子进行了交流表演。这所学校的教育以艺术见长,孩子们会钢琴、笛子、二胡、吉他等多种乐器。中国孩子们的表演很出色,孩子们发挥了自己最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父母解愁”这是从小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事,也是做父母应该随时注意的。人们常说:“穷人孩子早当家”,我有亲身体会。我有两儿一女,第三代也是两儿一女。应该重视父母对孩子影响。经常和孩子们谈,自己从小在贫民区生活,还写了自己的回忆小文集,成书后给孩子们看。记得我小的时候,喜欢小动物,母亲说:“小孩子从小爱动物,能知道小生命,有疼人的心。”我喜欢种花,鸡冠花、小豆花、死不了等等我都种  相似文献   

16.
<正>在美国教中文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带过美国小朋友两次的中文夏令营,每年暑期那五周我都处于痛并快乐着的状态。但回顾旧照,看着稚嫩的天使般的笑脸,留下的都是满满的感动。中文课里的苦在美国教汉语的一年时间里,也曾有过许多"痛"。一是因为上课时间非常紧凑和密集,五周时间,每天先带小朋友做中国第八套广播体操,然后就是在教室里等候大小孩子们来上课,每天五节课,第周二十五节,和我平日教大学生一周八节课的课量相比,简直是天上人间的差距。二是上课形式必须多样化,不然直率的美国孩子们可不像中国的乖孩子们,他们会直接双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告诉你"我不喜欢这门课"。比如第一年刚  相似文献   

17.
我的自主权     
主持人:孩子的发展是一种自主行为,尊重孩子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选择,是使孩子形成良好人格,构建道德的重要前提。为此,我校组织了一次题为“我的自主权”讨论会。孩子们有感而发,气氛热烈,甚至还出现了几次现场辩论的小高潮,在惊讶于当今孩子们个性鲜明与思想走向成熟的同时,我们更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更多地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引导孩子健康发展。在这里,让我们和孩子的父母共同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吧。我在家的作息时间,父母从不作硬性规定,对于什么时间学习、休息,全靠我自己安排。春游时,父母还会给我一些钱,让我自由支配;报特长班…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探亲期间,几位朋友来看我时,谈及不少美国中小学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师生关系,听起来感到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便写下来,希望对热心教育的朋友有所启发。 美国中小学里的师生关系是相当平等的,与其说是师生,还不如说是朋友更确切。老师上课,从不是一个人站在台上讲,而常常是把要讲的课程归纳出几个问题,给孩子们自己去想、去讨论,最后让孩子自己来回答,老师们认为这样才能发挥孩子们的潜能和创造性。老师走下讲台,就在孩子们的座位间,所以不显得那么威严和盛气凌人,也使孩子消除了一种对老师的畏惧感。  相似文献   

19.
吴放 《山东教育》2003,(18):22-23
吴放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处理幼儿的题外问题?谢谢!魏晓文晓文老师:你好!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读完这个故事也许你自己就能得出答案了。这是一件真事。有一年的夏天,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位小学一年级教师带着自己班上的孩子们,到华盛顿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他们当月的学习主题之一是美国建国史,参观历史博物馆是师生们计划已久的一次旅行,还邀请了不少家长同行。当他们到达博物馆时,时间还早,博物馆还没有开门。于是老师就让孩子们在附近的花园里玩。不一会,一个孩子用小手捧着什么东西向老师…  相似文献   

20.
林景 《广东教育》2011,(1):52-53
美国有一位作家把自己六岁的孩子送到中国上学,有人问她为何要把孩子送到中国接受教育时,她说:我宁愿犯过度的教育的错误,也不能让孩子教育不足。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问答,却无意中反映了中国教育的本质。其言下之意,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