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新审视咨询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则笑话引起的思考 <环球时报>(2004年3月26日第798期),有一则报道:标题为<建议常常不实际,漫天要价受质疑,德国咨询公司无奈降价>.文中引用了德国企业界广泛流传的一则笑话:一个牧民赶着一群羊在草原上走,迎面碰到一个人对他说:"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羊群有几只羊."  相似文献   

2.
董桥 《出版参考》2005,(23):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有个讲“我、你、他”的笑话。一个初次上学的小孩,听老师给他讲“我、你、他”三个代名词:“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他,(指另一个小孩)是你的同学。”小孩回到家里,仿照老师的口吻,向自己的父母复述老师的讲法:“我,是你的老师;你(指其父),是我的学生;她(指其母),是你的同学。笑话,当然是说笑话的人所编造的荒唐可笑的话。然而也确实有人,由于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不自觉地违犯规范化,因而闹出了笑柄。我见过一篇《诗人与改革》的短文,其中有这样的文句:“试问我们的诗人,你是站在改革的前列,作促进派呢?还是站在改革的对立面,甘作‘中流砥柱’,而形成阻力呢?”因为这是出现在报纸的文艺副  相似文献   

4.
七八年前或五六年前,曾有同志问我:你不出本书吗?我笑,使劲摇头,不出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又过了几年,又有同志怂恿:你也出本书吧。我笑,轻轻摇头,不出的态度松动了许多。前不久,当有同志再次向我提出这个建议时,我笑,没摇头也没点头,但心里在说:也未尝不可以出一本哩。出书为啥?给别人去看。这是我过去的想法。因为是这样想的,又觉得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不一定有人愿看,甚至会惹人笑话,所以  相似文献   

5.
笑话如果仅当其为笑话,是笑话的悲哀。评论文章如果引用笑话来说理,不但发挥了笑话的作用,而且使评论马上就能增加幽默感。所谓“马上”也者,就是说假如你的文章枯燥得再没退路了,来段合适的笑话,就“立地成佛”,风趣了。笑话是幽默之神,无往而不“幽”。哪怕你满脸古板得如行将就木之态,“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都能勾取出人们的阴郁的‘魂灵’幻化出诙谐的情感。鲁迅就是妙用笑话来写评论的能手。运用笑话写评论,有如下几种力法: 一、用笑话做论据,来证明论点。笑话有时是本无其事的虚构。甚至夸大到荒诞的地步。用荒诞不经的笑话做论据岂不真成了笑话了?但,不,他完全可以做,甚至较真事更胜一  相似文献   

6.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7.
写下这个题目时,想起一个“手机段子”:一农户杀鸡前夜给鸡喂食,不经意说:“快吃吧,这是最后一顿了!”次日清晨,农户来到鸡窝,见鸡留下一封遗书:“我已吃老鼠药。你甭想吃我了!”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深刻揭示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但是,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不可能只有解构,而无建构;只有瓦解,而无粘合;只有自由,而无责任。没有敬畏,没有尊敬,没有神圣,没有向上的力量大概十多年前,我看到这样一个笑话:爷爷抱起孙子,给他讲人生的道理。讲完后,爷爷问孙子有什么感想。孙子说,爷爷你嘴好臭。后来,我把这个笑话当作一个关于解构的故事写进我的文章里,以此诠释这个解构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旧制度、旧思想与旧权威,看似铜墙铁壁的意识形态统治等等,都将面临来自信息接收者的挑战。"文革"时期流行"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好!"唱者与  相似文献   

9.
"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这是木心最后岁月的自我诠释"你晓得吗,(29年来)你跟我讲过多少笑话?"陈丹青问木心。木心却回道:"文学在于玩笑,文学在于胡闹。"躺在病床上的木心喘了一口气,又缓缓地说:"文学,在于悲伤。"2011年11月中旬,木心住进了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12楼的VIP  相似文献   

10.
"你幸福吗?"务工人员:"我姓曾。""你幸福吗?"退休老人:"当然幸福啦。""你幸福吗?"莫言:"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2012年9月27日到10月7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连续九天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社会调查节目"你幸福吗?"节目一开播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网络和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更是将"我姓曾"等回答称为"神回复",并以一种看央视笑话的心态在网络媒体大量传播。但是随着节目连续九天的播出,人们发现,这次  相似文献   

11.
随笔     
●市井与先锋小说家闲聊我的哥们儿小贾写小说,我觉得他的东西比王朔又往前走了一步。几年前他在喝高了还裸着个白瘦无毛的胸脯说:王朔挡了我道儿了呀,挡得好哇,挡了一拨呢,这座山呀,有本事。现在小贾也是毛衣棉衣没拢住耸削的肩骨,加上他又爱低头、头又不大,我笑话他:怪不得你小说写得有好几个头绪,背影看你,你跟长了仨脑  相似文献   

12.
虚幻平等     
一个农民对城里人抱怨说:“俺们刚通上电你们又兴烛光晚会了,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开始包二奶了,俺们刚拿白纸擦屁股你们又用它擦嘴了……”这是最近流传的一则笑话。但是,对于那些出身农村,长期忍受着贫困和身份歧视的农民子弟来说,除了屈辱之外,这个笑话恐怕不会带来任何快意。 我在海口工作的那几年,有多次去  相似文献   

13.
刘萍 《青年记者》2004,(1):37-37
一则小笑话说,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一篇题为《记一场足球赛》的作文,大家都在忙着写,一位小学生却趴在课桌上休息,老师走过来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写完了。老师一看,他写道下雨,没比赛。小孩子犯的错大人也不一定不犯。这个笑话倒让我觉得和黎信在《谈西方记者的基本功》一书中举的一则例子有某种相似之  相似文献   

14.
董桥  磬明 《出版参考》2005,(8):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昕,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一 多年前,单位竞争上岗,一位老同事发表竞争演讲时说:“我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十几年,下基层搞采访,跑单位联系业务,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工作干得得心应手,顺风顺水.但是今年不行了,走哪儿都会有人说,你们单位谁谁已经来过了.不止一家单位这样说,是好多家,所以我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我感到‘狼来了’.”那是我第一次在从业道路上听到“有狼”说,很新鲜.对这种说法,不光是我,大家全当笑话听.  相似文献   

16.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7.
这个题目不太好,叫人看了容易引起误会,还以为是介绍什么编辑经验的。如果如此,就是天大的笑话了。我的本意只是想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编辑过程,雪泥鸿爪,留个脚印就是了,岂敢他想! 再说,编辑行当五花八门,各有专业,各有天地,可以说风马不接,互不相涉。你做你的美术编辑,我做我的政治编辑,他做他的科技编辑,不过分道扬镳吧了。而且各人的学识修养不同,天资也不划一,很难找一条共同的道路可走,似乎也无成方可服。下面我只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8.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19.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到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 "你要飞到哪里去呢?"乌鸦愤愤不平地说: "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听后劝告乌鸦: "你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乌鸦沉思了片刻,觉得鸽子说的言之有理,决定不再去东方了.  相似文献   

20.
笑一笑     
振振有词法官:“为什么你拾到这样贵重的戒指不交给警察或是失物招领处呢?”被告:“我倒是有过这个念头,法官先生,可是当我看到戒指上刻得非常清楚的那句话时,便把这个念头打消了。”法官:“什么话?”被告:“永远属于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