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汤振 《教师》2008,(2):101-102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从民文学出版社1992版)第四十八回。标题是编者加的。选文给读者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黛玉和香菱。黛玉不愧为一位饱读诗书、深谙教学艺术的好老师;香菱不愧为一位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4.
曹植是我国建安年间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极大地丰富了诗赋的内容和形式,影响深远。以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为研究稿本,以黄节先生的《曹子建诗注》为参考资料,以曹植的赠答诗《离友》为入手点,试剖析曹植赠答诗的部分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6.
万小红 《初中生》2009,(1):20-24
导语:观察事物,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就像摄影师照相要选择拍摄角度一样,文章的立意也存在一个角度选择的问题。多角度立意并非一个命题同时去写几篇不同立意的文章,而是对同一个写作对象(题目、材料、话题)进行多侧面的命意与思辨。这有助于我们开拓思维,发现新颖独到的见解,找到最佳立意,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7.
8.
嗨!我是人见人爱,鬼见鬼愁,能让死人起死回生,让小孩子哈哈大笑的宇宙超级“衰”哥——曹植。大家都知道的,我老爹揭竿起义,挟献帝老儿号令诸侯,他可不愿落下一个不忠之名,有没有皇位不在乎,这样不照样威风?可我哥曹丕就顾不得许多了,成了新一代“奸雄”。他还嫉妒我的才干,怕我和他争王位,一心想找茬除掉我。  相似文献   

9.
一如果要给“英雄”下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各式各样的答案便构成形形色色的英雄观。  相似文献   

10.
11.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三国时魏国皇帝曹丕命令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就要杀头,曹植满怀悲愤写下了上面这首《七步诗》,最终感动了曹丕,保全了性命。仔细想来,考场作文与写此诗的情景有不少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13.
人说:诗,一经翻译,总不免有所损失,那损失了的,正是诗。找出一些英美诗的原作与译文,对照一看,觉得此言不谬。选取一首,动手一译,深感这话非备尝译诗甘苦者不能说出。我们试译了美国诗人亨利·郎费罗(Henry W. Longfellow)的《生命之歌》(Psalm of Life),反复揣摩,苦心推敲,数易其稿,仍觉尚未尽意。诗虽未译好,却感受颇深。翻译不易,译诗更难,难在译出诗魂。诗魂的译出,正是对翻译中“那损失了的”的追寻。这“追寻”即是对原诗的正确理解与准确  相似文献   

14.
大修订版小语第12册选入了《七步诗》。关于这首诗,学史上多有提及,后人喜爱颇多。为免老师们翻检之劳,本搜集了部分资料,整理出来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或由此进一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案例描述】教学内容:说话作文"多角度立意"教学过程:一、明确多角度立意要领师:一个旅游团出去观光,他们来到一棵高大美丽的松树下,面对松树,他们会说什么?(请学生担任各种角色)木匠说:这是一根好木料!画家说: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人说:这是一个挺拔的巨人!旅游家说: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老师说:这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思想家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怀才不遇者说:木秀于林,  相似文献   

16.
曹发勇 《学周刊C版》2011,(5):181-181
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明确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在评价作文得分等级时,明确规定: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及不符合题意等几个方面。故而,考场作文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前提下,要选准角度,尽可能在符合题意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从而选出自己理解最准确的材料内涵,确立明确的中心立意,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诗学观包罗万象,体系完备.论文从书中潜隐的诗学观“峙如其人”入手,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诗人之“真”和“自然”之境的追求,以及作为主要载体的咏物题材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虚实相映是写作中常用的方法 ,应用此法可以建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二元共同妙悟。创作主体在虚写对象上可达“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之妙 ;接受主体在“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的虚空中来按自己审美观点进行再创作。这样作品就具有了虚实相映的空灵之美。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话题作文的多角度立意,以实现立意的深刻、新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训练师:初三(2)班的王颖同学的习作常常被作为范例拿来评议和欣赏。今天,我特地邀请她来参加这节课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