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再应用巳获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一堂课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最终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景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课题进行问题教学.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问题性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开拓思维、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3.
1.问题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一、“思维共振”的种类(一)诱发式“思维共振” 诱发式“思维共振”是指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在对问题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中,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通路,从而产生的“思维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了“开放性问题”。据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行开放式教学,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收到积极的效果。一、用开放性问题作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则在于触发学生思维动因。因此,在知识的引入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营造或悬、或疑、或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内驱力。例如,在引入“圆的面积”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将同样长的几根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然后再让同学们猜…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如何利用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教材内在的潜力,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既要切合教学目标,切合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切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而“问题教学”是学生依据对教材的理解,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8.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贯穿教师“反思”的始终。所以从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反思性思维”出发,将教师监控能力有效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则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进程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教学预设的充分展开和学生自主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不断碰撞,新的问题不断产生,从而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的进度。这种进度,既不可能完全是教师的事先设定,也不是学生的自由发展,它是教师在已有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课堂诱发的学生思维状态进行适时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标设计]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情感、觉悟和价值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在多民族的大家庭里,维护民族团结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科学“问题性”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问题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采用问题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学生科学学习中提不出问题,围绕问题性教学的显著性标志,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覃小平 《中学理科》2007,(10):13-13
“激疑”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恰当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学生的思维波澜,鼓起探索的风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韦与仁 《中学文科》2005,(12):74-74
走进新课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并日益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许多老师在实践“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这对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在这种“问题”教学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机智、教学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追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纵向”与“横向”的问题?这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其实是人人都在有意无意中实践着的、十分普遍而具体的总体教学设计思路问题。因为一种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得相机点拨,循环往复;一篇课文要学有所得,既然不能面面俱到,就需篇篇相生,彼此补充。教师的职责是带动学生一起织网造梯,使学生既知学习之“然”,又知学习之“所以然”,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为了实现上述教学构想,笔者在教学中遵循了两种教学理念,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思维来源于疑惑,对某一问题的思索是激起学习欲望,激励创新精神的积极因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疑,精心设置障碍,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进程,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向纵深发展。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力戒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般提问应选在重点、关键处提问才有价值;选在新旧知识转化处、容易出现矛盾和疑难的地方。比如讲电解原理时,做完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后提到:(1)通电前,  相似文献   

18.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实际和尊重学生出发,采用提问式或列举浅显的例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发现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是知识的存储器,老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收什么。课堂上教师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定势框住学生的活跃思维,要求过严、过死、束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教学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经  相似文献   

20.
教学失控与否是评价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其重要标准要看是否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质量。真正的课堂开放并不会导致教学上的失控,但应保持教学控制与学生自主的动态平衡。从教学失控到对课堂高质量的可控,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伴随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意识的强化以及师生观念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