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第一线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哎,这种类似的题目已经讲过好几遍,学生还是不会”,老师抱怨。学生也苦恼:“为什么做的时候自己不会,老师一讲就能听懂呢?”家长更纳闷:“孩子学得很苦,为什么成绩还是不理想呢?”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题目要求建立及时而准确的联系,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那么,如何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使学生逐渐生成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徐桂芳 《青海教育》2008,(11):53-53
学习迁移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不会学习的迁移就容易思维定势,多走弯路,或走进死胡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化学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心理学家提出“迁移”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当这种影响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时,称为“积极迁移”或“正迁移”;反之,则称为“消极迁移”或“负迁移”。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避免知识负迁移的消极作用呢?  相似文献   

3.
黄剑锋 《广西教育》2014,(17):87-87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感慨:为什么反复讲的题型学生还是不会呢?为什么上了那么多的化学自习课学生的成绩还是那样?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教的和学生学得的应该成正比才对,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引进“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盛小燕 《现代语文》2013,(12):80-81
迁移能力是以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里,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具备实用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在这些能力形成的背后,蕴含着重要的迁移步骤。因为有赖于知识的能力,必须在学习知识与迁移训练之后才可能形成,不会迁移,即无所谓能力,而迁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并且是形成其他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初中生如何培养和发展迁移能力呢?本文以初中语文中,文段阅读之关于知识点类的答题能力培养为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周凯云 《成才之路》2009,(33):47-47
去年期末考试后。听到一些老师在议论这样的一种现象:平常公认的一些指导学生作文比较扎实的老师班上的作文失分却较多;平常作文写得较好,一些作文能力较强、发表过多篇作品的学生纷纷落马。为什么呢?他们总结的原因是因为存在着“生活作文”和“考试作文”的现象,是这部分学生和老师不会写、教“考试作文”。于是,我很迷茫,我觉得不应该存在这样的两种评价标准,从理论上来说,它们应该是统一的.好作文应该到哪儿都是好作文呀!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广大的教师在埘待学困生时,都会有一种无奈:“这个知识点,我已经给他讲了好几遍了,可一点效果也没有,一做题就出错,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这种题目,已经讲了n遍了,可是李某某还是不会!”“陈某某,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啊?你能给大家说说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么为什么为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原因何在呢?为探究其中的原委,我们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学困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常有老师感叹:例题不仅是讲了。而且是反复讲了,可是题目稍作变化.学生又不会解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有学生埋怨:题目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老是不见提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8.
每次考试后集中阅卷,都会听到很多老师的抱怨:“这个知识点,我已经讲了四五遍了,学生怎么还是不会做啊?”“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这么简单的题都要答错,没指望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频繁的抱怨引发了我的思考:讲了很多遍的知识或者是感觉很简单的内容出现在考试中,为什么学生仍会出错呢?除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之外,我们历史教师有没有责任?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后来偶尔读到关于“孩子怎么教”的一段对话,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并对我们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有了一些启发。相关对话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听一些中学生说:“我们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作指导,讲的是一套怎样选材,怎样剪裁,怎样开头和结尾等,老师越讲,我们就越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呢?为什么老师越讲学生越不知道怎么写呢?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独特感受。最近,笔者尝试用“作文三步法”中的“感知”去指导学生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感知”的确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明明已经讲过,甚至重点讲过的东西,学生为什么还是不会?”这是王祥连老师在《一道阅读题引发的思考》中提出的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句话核心是两个字:“讲”与“会”。其背后的观念很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说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王晓春老师说:“医生凭的是专业技术,专业技术这种东西是越研究越深,经验越多越好,时间长了甚至会形成‘一招儿鲜’的。年龄不会磨损它的价值,因为那是一种智慧,智慧是不容易随着体力的衰弱而减退的。为什么教师老了就不行了呢?因为很多教师拼的是体力,他们在工作中很少研究,专业能力停滞不前。”那为何医生必须提高专业能力,而教师却非要去拼体力呢?王老师接着解释说:“奥妙在于医生对病人没有领导关系,而教师对学生有领导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议论文作文训练中,常会有学生发出感叹:"老师,我不会写议论文!"难道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教过?在学生初学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等文体知识做过多次的讲解和指导,为什么学生到写作时还是不会呢?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老师多讲一些方法、技巧,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就一定会运用.其实不然.了解一种文体的方法、技巧与恰当地运用一种文体根本就是两回事,即便学生尝试运用了老师传授的技巧、方法,在实践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勿忘情商     
陈雪梅 《广西教育》2006,(1B):93-93
小卫老师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啪”地一声扔下一叠试卷:“这道题我都讲了N遍了,考也考过了,这次再考,还是不会。笨死了!”正如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一样.作为老师,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聪明异常、一点就通呢?小卫老师碰到的这种情况,真是太普遍了。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够聪明吗?  相似文献   

14.
吴岚 《湖北教育》2007,(5):25-25
“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讲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还是不会做……”许多老师这样感叹着;“不知怎的,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许多学生这样困惑着。老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慨,学生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困惑?有许多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应重新审视、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策略,让学生  相似文献   

15.
有不少数学教师都曾有这么一种体会.课堂上已经把概念和定理讲得非常详细、清楚了,但是一做作业,不少学生仍然是错漏百出。为什么老师刚讲评过的题目.学生还是不会做呢?到底是教师没把问题说清楚.还是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教师的讲课呢?课堂效率如此低下.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远远不能达到理想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经常能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是笨啊,有些问题我都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可他们还是弄不明白,真是不会教,教不会啊!”的确,有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痛苦,但总感觉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李毓林 《考试周刊》2010,(21):58-58
作文课上老师出了题目,讲了要求,让学生开始写时.一些学生口咬笔杆,双手托腮,木然而坐。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写,他们就会面有难色地回答:“没啥可写。”一些学生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可是拿来一看“材料一大片,中心看不见”,这是由于学生取材能力差而造成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取材能力呢?我的做法有三。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平行线时,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画直角、画垂线有专用的工具三角尺,一次就能画出,而画平行线却这么麻烦呢?为什么没有平行尺呢?”学生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就势说道:“同学们,那你们就发明一种画平行线的尺吧!”  相似文献   

19.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常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时都能听懂,可做题时却不会解题”。应该说这是日前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反映一道题讲了几次学生还是不会.学生反映考试时原题做不出。总结原因,我认为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许和贵 《甘肃教育》2007,(9X):22-22
语文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老师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当老师的腰酸腿痛,而做学生的呢?却收获甚微。 每当举行语文公开课评课时,许多老师的开场白总是说:“这堂课讲得好!值得学习的是……”再往下一听,尽是讲老师如何了得,很少涉及学生。难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一群无关紧要的“配角”和观众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