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关于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提出了“工具说”、“发展说”和“结果说”三种解释框架.虽然三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学者普遍认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尽管影响的因素,程度和范围存在不同.本文基于浙江省闾村实证调研,发现选举式的参与活动均未能显著影响政治效能感和村民效能感。甚至在村民的投票行为与主观期望的结果相一致时,亦未能发现其对效能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发展出了“工具说”、“发展说”和“结果说”三种解释框架.虽然三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学者普遍认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尽管影响的因素,程度和范围存在不同.基于浙江省闾村实证调研,发现选举式的参与活动均未能显著影响政治效能感和村民效能感.甚至在村民的投票行为与主观期望的结果相一致时,亦未能发现其对效能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政治效能感是公民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当前苏南地区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政治效能感总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水平。村民关于村委会、基层政府的外在效能感较高、施政评价较好,但村民的内在效能感偏低,对自身政治影响能力信心不足。从村民个体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村民所处的社会客观环境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形成和影响村民政治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CGSS2010调查数据,考察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居民媒体使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市场化对居民新媒体使用行为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其次,媒体使用对政治效能感的不同维度的影响是不同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使用将会促进内在效能感,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外在效能感还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最后,市场化的进程与中国居民的内在效能感呈线性递减关系。  相似文献   

5.
政治信任对政权的合法性至关重要。在社会矛盾频发的背景下,运用江苏南京、苏州和扬州三地的调查数据,就现实利益伤害、矛盾解决程度、社会公平感、官员贪腐程度认知、获取非官方信息程度对现阶段中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随着政府层级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表现出鲜明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格局;矛盾解决程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官员贪腐程度认知对政治信任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最大。现实利益伤害、获取非官方信息程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府面向农村居民提供的一种基本公共产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稳健运行对于有效化解农村居民的疾病风险、破解“三农”问题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本文基于CGSS2012的全国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的政府信任、社会资本与医疗保险参保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与医疗保险参保行为显著正相关,而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与医疗保险参保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农村居民的参与网络和互惠规范均与其医疗保险参保行为显著正相关,而社会信任程度与其医疗保险参保行为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增强农村居民的参与网络和互惠规范,对于促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桂玲 《考试周刊》2011,(24):239-240
20世纪5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政治态度,会影响到公民的政治行为。为了更好地从公民的政治态度中预测公民的政治行为,必须首先了解清楚政治效能感这一复杂而丰富的政治现象。本文作者通过梳理,试图厘清西方学者在概念上是如何界定政治效能感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政治信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将政治信任分为整体政治认同、对政府的信任、对公共政策的信任、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等五个方面。分别从以上角度调查大学生政治信任的现状与特征,发现总体呈现出一种宏观抽象信任高但微观具体信任低、对政党信任高但对政府信任保守、政治参与热情高但效能感低等特点。对此进行原因分析,重点是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但不只局限于大学生的增强民众政治信任的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和公民社会建设过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是个重要问题。理论研究表明,作为教育的非货币收益之一,公民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政治参与程度,但是针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还相当少。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本文利用全国性调查数据,研究了学校教育在公民政治选举投票参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和政治选举投票参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针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进行的工具变量估计以及稳健性检验表明,上述结果并没有显著发生变化。本文从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选举制度两方面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理论研究表明,公民参与是重要的政治学习资源,对个体政治效能感有重要影响,但其间的影响机制不甚清楚,针对中国青年学生的经验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3623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中国语境下大学场域中的多维公民参与经历对学生政治效能感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1)大学场域中的多维参与经验对学生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具有一定情境变...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使用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是新媒体时代的研究热点,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注重点。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通过设计与编制调查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并借助SPSS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政务新媒体使用评价情况总体较好,政务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高低呈正相关,对外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更明显。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呈中等以上水平,内在政治效能感比外在政治效能感高。在政务新媒体三项功能中,“政民互动”功能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一般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效能感总分和个人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教龄对教师一般效能感有影响,学校类型对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大众对地方政府履职情况的主观评价,是衡量政府信用程度的重要标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公民参与,指公民以合法途径行使自身权利、影响公共决策的社会行为,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通过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公民社会、行政体制改革等方式,促进公民和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幸福感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394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2)社会幸福感在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研究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人际信任,还会通过社会幸福感对大学新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25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马氏量表Ⅳ,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城市的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学科差异不显著。(2)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文科;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城市;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师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挫折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师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量表测量法对某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而城乡、专业、年级差异不显著;2)在挫折应对方式上,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专业差异显著,在性别、城乡和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上差异显著,在专业、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挫折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高—低自我效能感组的大学生在挫折应对的积极应对方式上差异非常显著,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林秀  杨丽  陈多才 《考试周刊》2013,(49):159-160
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是其在求职过程中的自信程度,对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结果影响重大。本研究以择业效能感水平为标准,将600名高职毕业生区分为高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并对高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的就业率的差异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效能感组的就业率显著高于低效能感组的就业率,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对其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政治效能感和政府信任度将会深刻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解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与政府信任度的状况及其关系,课题组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政府信任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与政府信任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256,p<0.01),回归分析表明,政治效能感是大学生政府信任度的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西方政治心理学有关人格与政治行为的研究从公民转移到政治家 ,主要从认知方式、动机与领导绩效、一般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等探讨了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对其领导行为的影响 ,取得了重要进展。最近的研究表现出两个基本趋势 :一是力图将公民的人格与政治家的人格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二是改变了过去对政治行为的宽泛理解 ,而集中探讨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方人大监督软弱无力、刚性不足,是多年来困扰人大监督制度、影响人大监督实效的关键问题.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实质主体,人大的权力来源于公民授权,政府的权力源于人大授权,其行为自然要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本文将从公民、人大、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提高公民参与度与强化人大监督的内在逻辑,进而说明通过公民的参与来强化人大的监督权是治本之策、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