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本文从庄子所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庄子《齐物论》篇所蕴含的哲学内涵,解读庄子的自由论思想。本章分为四小节,以递进的层次论述自由论思想在齐物论里的体现和发展,从而得出结论,“齐物论”是庄子自由论的核心,它合理的解释了其自由观念里自由的起源、丧失、回归、获得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及《庄子》文本研究历来部很活跃。《庄子》文本蕴含着开阔的思想空间、多元的问题阈,它逻辑与诗性交融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历代学者不断进入这个意义的世界。研庄者,既要对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周延的推理,把握其内、外、杂篇的逻辑体系与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3.
4.
梁培培 《视听》2021,(2):7-9
依托互联网技术逻辑与综艺节目娱乐特性生成的网络综艺节目,从策划、选题、摄制到播出诸阶段皆践行着用户思维.本文以其中的翘楚《奇葩说》为例,结合文本研究法归纳得出了《奇葩说》节目火爆的促因、体验创新的路径,肯定了用户体验导向的建构性价值,同时从批判视域出发,探讨和梳理了网络综艺节目表征之下的用户体验与异化、娱乐与深刻、单向...  相似文献   

5.
周岩 《东南传播》2017,(12):30-32
新时期城市电影从改革题材电影起步,展现出对现代社会的羡艳与憧憬,想象着现代化中国的繁荣与美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城市体验愈发深刻,以张泽鸣、孙周和黄建新等为代表所创作的电影更多地展现出对现代城市的反思,即面对社会转型反应出的五味杂陈的不适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共同构成了转型中国的现代性体验,记录了国人感受中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6.
周睿 《出版广角》2015,(15):30-31
“互联网+”时代,新闻阅读由纸媒转向移动终端,并成为人们的日常阅读方式,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新闻客户端设计案例的研究,解析了数字出版领域的用户体验(UE),分析了针对掌上阅读用户的交互设计,展现了新闻客户端的界面风格和视觉风格.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22):77-80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根据成都大学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依托广电实验室硬件条件和"双师型"师资力量,在校园内率先创建了学生专业实习基地"传媒中心",在中心各实践平台上逐渐打造出诸多创新实验项目,并促进了教学和学年论文形式的改革。传媒中心经过五年多的精心打造,目前开始从学生专业实践向学生创业体验的探索,成立了按企业化运作的"平面媒体创意制作室"和"影像媒体创意制作室"两大创业实训平台,这将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1,(8)
内格里和哈特主要从劳动生产的角度去寻找抵抗帝国权力的力量,提出了"生命政治劳动",生命政治劳动是劳动与生命政治的接榫,主要以非物质劳动为"一般智力"的具体劳动形式,生命权力模式从中心化转变成去中心化,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从形式转向实际。数字劳动正是数字生命政治的实现形式,因为首先,数字劳动的生产性构成了数字生命政治的前摄基础;其次,数字劳动构序了数字生命政治的合理性权力基础;再次,数字生命时间的侵占形成了数字生命政治的权力机制。数字劳动扩展了剩余价值的内涵边界,形成了数字生命时间的剥夺,促成了思想无产阶级化,从而也加速了数字生命的赤裸化祛序,呈现出数字时代的治理术。  相似文献   

9.
对于传统广播媒体来讲,一直都坚持着"内容为王"的理念。然而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受众不仅仅是对内容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体验,为此传统广播媒体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要从"内容为王"转变为"内容为本,体验为王",注重发展互联网广播APP,文中主要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先后经历日本占领和国民党退守台湾威权统治两段特殊历史的这样一个区域,台湾电影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写实主义指导下的新电影运动肇始,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多方挤压下偃旗息鼓,又在21世纪现代化进程基本完成,台湾社会开启二次转型的矛盾冲突期再次萌芽.在历时之余,其重心也发生了改变: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导演们建立在乡土之上的、区域性的身份认同,新生代的导演们倾向于将重心放在他们生长的都市,通过题材上的多重视角、形式上的非线性叙事和元素拼贴以及内容上的温情叙事等策略对其中非区域性的、跨地的文化体验进行描述和反思,从而建构起专属于当代台湾电影的、具有后现代式文化自觉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一本好书,在于引领和激发读者不同的视角和个性的生命体验,而一本好的中华文化史,视角也应该是独特的,它应该拥有一种共性之上的个性。它会引领我们走向一个不同的领域,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与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促使博物馆、遗产地等文化展示场所将目光转向“体验”。体验不仅代表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新方式,而且也是文化产业兴起后的必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实物收藏、保护、研究的关注转至观众的兴趣、行为、参观效果上。相应地,体验成为博物馆实现其公共使命、树立博物馆形象的手段。然而,体验是否真如人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在《转型期博物馆的哲学观察》一书中,希尔德·海因在哲学框架下讨论了博物馆由重视实物到关注体验的转变及其对于博物馆角色的影响,同时表达了对博物馆体验以及多元化宣言的担忧。海因对体验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反思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下简称"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近日读者和阅评员们有了一个明显的感觉,新闻记者们不再停留于走到基层体验一番,而是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问题,走形式、贴标签的"花架子"逐渐被贴近实际、为群众办实事的好新闻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