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一九二一年八月,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出版了!它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震动了整个文坛,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初版《女神》,是一个经过细织而形成的诗歌系统。其内部结构,下面简表,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宋朝抗金名将岳飞,不光善于带兵,建立了赫赫战功,而且文学才能也十分出众,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首是《满江红》词。那是一首写得十分出色的词,气吞山河,慷慨雄壮,读了对人有很大的启发与鼓舞作用。 可是,一些学者专家在仔细阅读并对比了岳飞的其他诗词作品,特别是对词中的语句加以分析以后,却产生了怀疑,认为这首词可能不是岳飞写的,而是明朝某一位文学家假托岳飞之名写的,为的是既替岳飞的冤死鸣不平,同时也用来鼓舞明朝的士气,叫大家起来抗击当时正在不断南侵的北方少数民族。他们表示怀疑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3.
血除了红色的以外,还有青色的、绿色的。像猪、马、牛、羊等动物的血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在它们的血里,含有红细胞,而在红细胞里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物质,才使其血液呈现红色。  相似文献   

4.
词的比喻义,虽是通过基本意义的借喻而形成的,但作为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成了多义词的一个义项,自然只是一个“词”。而比喻则不同,它作为一种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修辞方式,是就句子的整体内容来说的,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词”。因此,设计要求辨析“句中加点词哪是比喻义哪是比喻手法”的习题(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高四册《语文基础训练》第8页),就很值得研究了。例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一句,我们只能说“加点词”是比喻体,没有比喻义,但若将它看作比喻,那叫人怎么能够接受呢?当然,比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词。耍弄清叠音词是否都是单纯词和如何区分叠音的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等问题,我们应先弄清单纯词和合成词的概念。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人、山、仿佛、法西斯”等,这些词本身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解释。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例如“人民、司机、语言学家”等,这些词包含的每个语素都表示一些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要辨认一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必须从分析这个词包含语素多少入手,只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词,不止一个语素的是合成词。有些叠  相似文献   

6.
《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但就该诗的主题,现行教材却莫衷一是。人教版高中课本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高教版中专教材则认为该诗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  相似文献   

7.
《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但就该诗的主题,现行教材却莫衷一是。人教版高中课本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高教版中专教材则认为该诗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越了“母校”这一实体,而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对“精神家园”却又所言不详。学者对此更是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8.
初语六册第四单元是戏剧单元,其中歌剧《白毛女》有不少参考资料说它为悲剧,真是悲剧吗? 我们知道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所谓“悲剧”,是以描写正面主人公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以主人公的失败、受难或死亡为结局的。其基调是庄重和严肃的。而“喜剧”又是以讽刺或嘲笑生活中的坏人坏事或缺点错误,以引人发笑为目的的。其基调多半是轻松或滑稽的。“正剧”又不同于以上两种,它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亦称“悲喜剧”。这种戏剧是以普通人物为主人公,接近于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颂扬,也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它也描写正面主人公和环境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上个世纪末,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版编在第一册),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它定位为"爱情诗".事隔多年,诗人突然宣称这是一首和恋爱毫无关系的诗歌,200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洪贺廷老师的<从〈致橡树〉的创作缘起观其主旨>一文,据此提出不应把<致橡树>看成是一首爱情诗,并批评人教版教材把它说成爱情诗是不妥当的.那么,<致橡树>究竟是不是爱情诗?又为什么是爱情诗?人教版教材的说法是否妥当?我想,这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阅读规律、范式以及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因此,思虑再三,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感想说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诗经·黍离》,历来都被认为是爱国诗。《诗序》:“《黍离》,闭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闭崇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诗也。”但据鲁诗说法,则认为是:“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韩诗则认为:《黍离》是周宣王时,尹吉甫听信后妻之言,而杀死孝子伯奇,伯奇之弟寻找不得,于是写  相似文献   

11.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称鲁迅杂文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文艺性的论文”。由此可见,对杂文的文体认识,大家基本趋于一致,即杂文是一种兼具论说性和文学性的一种边缘文体。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首…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词《贺新郎》“照横塘半天残月”一句的“横塘”,报刊上发表的学习文章多释为清水塘。如《红旗》杂志第十期吴庚舜同志的文章:“‘横塘’即清水塘”。对此,笔者颇有疑义。袭名已久的清水塘怎么又叫了“横塘”呢?“横塘”一词,究竟什么含义,抑另有出处呢?为弄清这个问题,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词句,我这里谈一点看法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初中第六册语文《菜园小记》一文中,作者吴伯萧引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几句话。课文的注释为“出自屈原《渔夫》……”很明显,编者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其实这是错误的.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  相似文献   

14.
古今对陆机《文赋》的评价褒贬不一。否定者认为其是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意""物""文"三者的关系,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十分精辟,为古文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绝非形式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15.
《试谈说明文的章法教学》一文(见本刊1983年4期),结合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就说明文的特点、结构、说明方法等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值得一读。但文中把《种子的力》(第十册)也归入说明文一类,我却不敢苟同。《种子的力》,是夏衍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一篇杂文。那时候,面对骄横一时的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可是,长期以来,一些人却把美化投降派、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水浒》,捧为“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的史诗”;把这部反现实主义的作品,捧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最伟大的杰作”,说它“继承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而又在现实主义艺术发展上开创了长篇小说的道路”,等等。一个作家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何伟 《家教世界》2021,(6):30-31
什么是红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甜美的歌声从儿子的房间里飘出时,我情不自禁地也附和着一起哼唱,唱完之后突然想起自己从来没有教过,他怎么会唱这首歌呢? 一天早上在洗漱时,儿手冷不丁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什么是红色电影?今天下午学校会组织我们看红色电影. 日常学习生活中,孩子...  相似文献   

18.
“联绵词都是单纯词”。(人教版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第7页)这是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联绵词的概念和双声、叠韵词关系密切。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叫联绵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第223页)它有双声、叠韵和非双  相似文献   

19.
《西江月》是正文反作吗?河北/安金婷《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引用了《西江月》二词,《教参》认为,《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是用了正文反作的写法。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一、从宝玉的形象看,《西江月》不是正文反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对刘勰《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入开展,该书“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这一评价,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肯定;有的研究者还引述鲁迅所论,“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得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从比较研究角度,论述了它在世界美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也有的同志不同意这些看法,认为《文心雕龙》并不能代表我国古代文论的最高成就,引述例证,列举疵病,指责该书不但没有用科学方法总结前代文论成果,相反,许多重要观点都是抄袭前人,甚至还是“拙劣的抄袭”。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关于《文心雕龙》在理论上的建树,前辈和时贤早有许多精当的论述。本文仅就《神思》是否直接袭自《文赋》问题,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