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乾隆时期,在盛世的诗坛上,主流诗风皆称颂盛世太平,充溢着沈德潜格调说的阿谀取容之风及袁枚性灵说的粗鄙村率之习。而高密诗派的开创者李怀民作为盛世中沉寂在士人阶级底层的寒士诗人,其创作的“寒士诗”却独树一帜,表达了布衣寒士的不平之鸣。李怀民的“寒士诗”是寒士风格的颂赞之音,是乾隆盛世的不谐之音,是下层文人的凄苦之音,思想主题复杂,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苏轼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有诗人的自我形象,又有秀才寒士、朝廷大臣、歌妓艺人的人物形象,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杜荀鹤仕进与退隐的心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杜荀鹤一生跋涉于艰难的仕进旅程,其进退心态颇为复杂。章认为诗人既有苦求声名不甘庸世的寒士心态,也有取禄酬志谋,身荣家的常人功利心理,以诗干谒体现了诗人求名的苦心谋仁的韧志。而仕旅的艰难与挫折,参以禅宗玄理的影响,诗人在仕进的同时又常萌生出退隐之思,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泛见于其诗之中,透此外案解析,似可煜照千余年来中国“寒士”的酸苦心境。  相似文献   

4.
唐代士人入仕与入幕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有唐一代不少士人都有过幕府生活经历。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是在经历了多年幕府生活的失意之后而成就为一代大诗人的。他善于把自己独特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悟转化为优美的诗篇从中折射出晚唐社会的政治气氛和士子精神面貌。他的诗融进他的幕府生活感受和切身体验,在唐诗创作的退潮声中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南宋一朝,北方大部领土为金人所陷。宋孝宗在位期间"和战呼声"最高,开设于此时的兴元幕府位于宋金对峙前线,是当时政治、军事风向的集中体现。兴元幕府为爱国诗提供了契机和素材,促进南宋爱国诗的发展,幕府诗歌又以幕府因素丰富了蜀地诗歌。以陆游为代表的幕府诗人诗风的改变,反映了兴元幕府对当时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唐代诗人生平事迹的考证,可谓成绩斐然。然而《全唐诗》中的大量作家,其中包括一批较优秀的作家,其生平事迹仍然是若明若暗而又未经认真考证的。本文拟对晚唐的三位诗人,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考证。 崔珏 《全唐诗》卷五九一璀珏小传;“崔珏,字梦之。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诗一卷。”  相似文献   

7.
《声中诗》是清代康熙常州诗人徐锡我的诗集。此集一直藏于宗室弘晓的藏书楼中,故而知之者甚少。此集诗作在内容上,较多记录了其游历、交游、干谒与情感;在风格上展现出明显的唐音风貌;在认识意义上,是清代盛世偃蹇寒士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王建共著有四十九首酬唱寄送七律诗歌,在公卿官宦、文臣武将、亲朋至交织就的人际交往的网络中,审视这类诗歌中的主体精神,是对主体共在性哲学理念的尊崇。诗人能以往来赠达诗稿为载体,体现他寒士文人特立独行的精神风貌——心忧国民的政治倾向;文武兼具的个人姿质;质拙情实的品性操守。而这种主体精神是时代气候与个人经历共同孕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晚唐持人杜荀鹤一生跋涉于艰难的的仕进旅程 ,其进退心态颇为复杂。诗人既有苦求声名不甘庸世的寒士心态 ,也有取禄酬志谋身荣家的常人功利心理。以诗干谒体现了诗人求名的苦心谋仕的韧志 ,而仕旅的艰难与挫折 ,参以禅宗玄理的影响 ,又使诗人在仕进的同时又常萌生出退隐之思  相似文献   

10.
王建幕府生涯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是中唐时期著名的乐府诗人。在其入仕之前有一段为期十余年的幕府从军生涯。本文主要以文史互见的方法 ,考证了贞元末至元和初王建漂泊不定的幕府从军生活。正因为有这么一段经历 ,使王建能更多地接触下层士兵和人民。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得阅湖州贫民秀才贾收一首诗,心有所动,叹之“秀才有才”。公务到湖,急于求见,以文会友,结为知己。从此,无论顺世还是逆境,一位高官,一位贫民,两人或赤诚相见,或诗词往来,互相温暖,直到老死。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著名士大夫苏辙谪居筠州,成为江西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苏辙在努力做好公职的同时,频繁与当地禅僧友好往来,并用诗文阐发自己参禅悟道与寄寓佛禅的心境.苏辙的筠州参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北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也反映了筠州的佛教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3.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相似文献   

15.
《黑烟之歌》(The Song of the Smoke)是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所作的诗歌。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诗歌形式、内容及其"黑烟"意象的赏析,揭示出诗歌要表达的黑人自豪感及其对惨痛历史的铭记,对苦难现实的抗争和对"白人至上"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道教对士人阶层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士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士人受道教的熏染,拜师学道、归隐山林以及道教对士人文学风貌的熏染等方面。寄情宫观、赞咏山水、缅怀先圣、祖师、高道,是道教影响下士人文学的两大主题,酬赠友人、慨叹人生,为元代道教史籍中士人文学的普遍倾向。  相似文献   

17.
“以文为诗”的新变与北宋经学、词与书画等领域的新变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独具特色的“元祐新经义”;施于文则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士大夫之词;施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成“士人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文章,沉寂千年,因多为应酬之作,而少有学者论及。但他为数不多的非应酬文却显出大家气象,不仅内容饱满,形式变异,而且还开创性地运用了诗化手法,以诗为文。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语言朴素、立意深邃而著称。短诗《金色从来不常驻》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典型的富有哲理的格律诗,表达了美好事物不长在的叹惋之情。这首诗最具特色的一点是语言和韵律结合之巧妙,这也是诗歌翻译的难点。三个中译本分别出自翻译界颇有威望的著名学者朱墨和翻译家曹明伦和方平之笔,而且各译本所用的译法不尽相同。对比研究这三个中译本在韵律节奏和措辞方面的翻译手段,旨在探讨英语格律诗汉译的策略,从而为诗歌翻译批评事业奉献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红楼梦》艺术生命的延续。这种亲密关系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的独特美学风范与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抓住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精髓,将人物饱满的情思通过吟唱"透明"地展现于听众面前,形象在重释中被赋予了新意及动感;第二,它对中国叙事诗文体进行了创造性改革。红楼梦子弟书充分调动各种修辞方式来营造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审美效果,句式上打破了传统的齐整格式,是民间叙事诗与文人叙事诗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